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知识工人的足迹能走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8日 08:00  解放日报

  

  世界上机械装备行业的技术标准,历来以德国为最严谨和缜密,因此中国大型汽车合资企业大多采用德国机械作为企业生产装备。但这些昂贵的高精技术装备,维修时不仅费用令人咋舌,其技术标准和专业词汇也常使人茫然不知所措。

  然而,在中国汽车行业就有这么一个工人:三年学徒生涯用了一年半就满师;不仅用快速学习法轻而易举地修复了大型龙门刨床,还修复了外国专家都束手无策的机床;不仅能参与生产规划设计,还发明了可视性的激光设备调试仪;不仅敢与德国专家争论技术准则,还敢于修改德国专家设计的设备运行程序、编制符合企业制造标准的专业程序,最后还赢得德国专家的认可。他就是“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设备维修工徐小平。

  狂躁的十年动乱结束时,徐小平才17岁。父亲,一位大半辈子从事汽车维修的老工人,告诉儿子一个质朴的道理:“找个老法师学技术吧,技术是偷不掉抢不走的;学技术,心要静。”

  带着父亲的两句话,17岁的徐小平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一名金工车间工人。第一次参加技术比武,徐小平抽签后发现与师傅做同一只“生活”,心情非常紧张。为让自己不出洋相,下班后他立即奔向新华书店,买了《刨工基础技术》等书日夜翻阅,还找“老法师”讨教刀具的磨法。比赛开始时,徐小平按照自己恶补的理论知识和讨教的经验进行第一次实际操作,把刨床的刨速调快,一个产品只刨了5小时45分钟,几乎比经验娴熟但较保守的师傅快了一半时间。结果,比武中年纪最轻的徐小平获得最高分97分,成为小组冠军。于是,徐小平3年的学徒期被提前1年半结束。那时,徐小平刚刚19岁。

  不多久,徐小平所在工厂和安徽的印刷厂搞联营,他被派到安徽小三线去学装订书本。活不累,但实在没有技术含量。后来得知印刷厂需要拍照的人,他就去学拍照,整整两年,学会了不少摄影门道,但学技术却成了一个断层。1982年,这家厂改为生产“雪球牌”冷柜,生意很红火。厂里将徐小平从安徽调回来,给他两个选择:一是去效益较好的销售部门,工资待遇好;一是回金工车间,又脏又累还不挣钱。面临选择,徐小平内心极度矛盾:“去搞销售,待遇肯定好,但自己学技术就渺茫了。”寻思再三,他还是决定回“金工车间”。徐小平回忆说:“当时金工车间人员少,基本都是些阿姨、妈妈,所以一有读书、培训的机会总是推荐我去,反而让我沾了‘便宜’。这样一来,我的心态更平稳,也不再受任何干扰。”

  整整7年,徐小平沉下心来钻研技术。一次,厂里有台皮带传动的老刨床,因款式太老好不容易改成齿轮传动,结果却趴着不动了。那年正是雪球牌冷柜旺销时期,厂里刨模具嵌条就靠这台刨床,刨不出模具嵌条就无法向客户交货。厂里没法,只好高薪聘请一家大型机械厂技术员,请他将机械传动改成液压传动。对方开价4万元,而且需耗时几个月:“几乎要拆换半个机床的零件,不花几个月怎么行?”

  徐小平看不过去,便向厂长主动请缨:让我来改造,不仅能缩短时间,还可以省钱。厂长不敢相信,师傅也劝他不要硬出头,但深知徐小平技术底细的车间主任却全力支持他,请求厂长给他一个机会。在众多疑惑的目光中,徐小平带着16个金工师傅开始攻关实战。徐小平自己设计图纸,请电器和机械工程师审核,然后指挥厂里的师傅加工设备零件。经过两周的日夜奋战,改造后的龙门刨床可以启动了,但发出的响声很大,于是徐小平一次又一次钻进刨床底部、蹲在刨床边去寻找原因。经过多次试验,徐小平创造出0距离油缸运动法,从2mm到25mm吃刀恰到好处,声音也很和顺,改造宣告成功了。

  1989年,上海大众在全市招收18个机械维修工,竟有1000人参加考试。已经拥有当时还稀少的“维修高级工”证书的徐小平很有底气地面对应试,最后以79.5分的成绩名列第四,被上海大众录取。

  来到上海大众,徐小平发现这里的设备上都是德文,一下被懵住了。他必须学会德文,因为他发现德国专家做事极为仔细,把很多常见问题都写在设备铭牌上;如果能看懂德文,维修就能少走很多弯路。于是,他随身带着机电德语字典,经常边检修设备边进行学习。他的好学正好被巡查车间的经理发现,没过几天,厂里就通知他到上海外国语学院去读德语。机会难得,但无奈徐小平的德语基础太差,无法跟上学习进程,于是他就采用“双班制学习”方法,白天去上外的德语班,晚上去自己报的基础班。双管齐下,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逐渐得到了强化。

  机会再次垂青徐小平,1992年,厂里让徐小平去德国参加TTA技能培训。一到德国,他发现德国培训师讲的专业课他一句都听不懂,即便老师特意放慢语速,还总是跟不上。于是只好下笨功夫,向德国同学借来笔记,一个一个单词去查。两个月后,徐小平基本能听懂培训课程,并且能用德语与德国同行进行简单交流。首次德国之行,徐小平带回来当时国内难觅的德语词典。回国后他开始刻意主攻德语听力和口语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终于掌握了德文口语,还能熟练地应用德文专业技术词汇。

  学习下笨功夫,也贯穿在他的工作实践中。一次维修一台奥地利旋风铣床,徐小平寸步不离地跟着外国技术专家,把他们所做的每个操作规程都仔细记录下来,就连他们的工作方式、零配件怎么摆放、检查记录怎么做也都一一做成笔记。1996年旋风铣床需要再次维修,对方开价30万欧元,徐小平便主动请缨,接下了这个任务。于是,他搬出原来做好的笔记,按专家的标准和方式开始修理旋风铣床。这次模仿与实战的结合,不仅使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得到极大提升,也检验了他的吸收消化能力。

  随着设备维修频次增加,历年来切换技术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法解决,开始影响生产。徐小平想起德国“力士路”液压产品有一个新的软切换技术,很想采用这项新技术,却找不到需要的型号。于是他按照德国“力士路”的编号规律,自己动手编写了一个型号,没想到对方公司果真有这个型号。但买回来安装后,操作工却连连说:“不对不对,原来发出的声音怎么没有了?”操作工听惯启动时发出的噪音,习惯靠声音来判定是否启动,而经过徐小平改进后,启动不再发出噪音,使操作工还以为设备没有启动,闹出了笑话。徐小平事后总结说:“这次维修旋风铣床,使我对创新有了新的理解。创新不一定都要自己想出东西来,如果能善用新技术,把实际工作与新技术重新组合,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也同样是一种创新。”

  2001年6月,徐小平被派去德国参与搞联合设计。一天下午对方组织参观,路过一个激光实验室时,徐小平忽然想起自己车间的那台激光设备维修时存在不安全因素,不知怎么解决,便改变参观行程,转到激光实验室与专家进行切磋交流。回国后,徐小平运用平日掌握的知识和这次交流经验产生的灵感,立即为车间的激光设备设计了一个对焦仪,把激光设备调试过程中的不可见光变成可见光,使激光设备调试时不仅变得安全,也更加方便。如今,它已成为徐小平的一个发明专利。

  技术日臻成熟的徐小平,工作中更加善于思考,也敢于向权威发出疑问。发动机厂有台ALFING专机,在精镗连杆的小孔时总有3-4%的报废率。最初上海大众与国外供货商签约时并未拿到对方的检验标准,只好同意外方“在调试时间内没有次品就等于验收合格”的验收要求。但机器运作时间一长,开始暴露出问题,报废率逐渐增多。徐小平仔细观察研究后发现,原来外方设计的设备运转程序有问题,因而约束了设备的自动调整功能。于是,他自己动手修改外国专家设计的程序,使报废率问题很快迎刃而解。然而,外国专家发现程序被修改却大为不满,硬是让车间恢复以前的程序,结果报废率又开始上升。徐小平不得不找到这位专家,要求他编制出符合企业生产第一线的程序,不料却被对方一口回绝。徐小平一听火了:“我们出钱买先进设备,是为了生产合格产品,现在生产中出现那么多废品,你来买单吗?设备不符合企业生产要求,就必须得改进!”对方很傲慢,狠狠关上门,不再理睬徐小平。设备供应方的老板得知这件事,赶紧从德国飞到上海,了解情况后一口同意按照徐小平的设计程序进行修改。他亲眼看到程序修改后产品报废率大大减少,不由对徐小平翘起了大拇指。

  写徐小平,不能不写到他的妻子。

  徐小平的妻子原在一家灯泡厂当吹炉工,每天八小时在高温中工作,回家又得包揽所有家务事,照顾年迈的公公婆婆和幼小的儿子。徐小平的职责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不在家便是常事,于是他狠狠心让妻子办了协保,在家留守,好让自己一门心思去钻研技术。妻子理解丈夫,因此家里发生什么事,她就请老邻居帮忙。徐小平为此感到很愧疚,从此也就养成一个习惯,老邻居家有什么热水器、煤气灶坏了需要维修,都由自己一手包揽。

  妻子说:“小平每当解决了单位里的问题,回家总会在电脑上演示给我看,尽管我不懂,但知道他修好了机器,我比他还开心。我最紧张的时候,是看到他在家里兜圈子,我知道,他肯定又碰到难题了;我最心疼的时候,是他整夜不睡觉琢磨设备故障,有时候还不断喊脑袋疼。”

  从他妻子朴素无华的轻声细语中,让人隐约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颤动。徐小平的背后正是有这样一个善良贤惠、默默奉献的妻子,才奠定了他一步步向成功迈进。

  理解、支持徐小平的,还有他的儿子。他儿子上小学时,正是徐小平进大学学习的巅峰时刻。孩子的学业需要辅导,但如果花很多时间辅导儿子,自己的学习就会被耽误,于是他采用一个“两全其美”的方式———让儿子去外地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就读。但后来发现,在那所全日制学校学习的儿子,回上海后竟连最简单的英语考卷都做不出,徐小平顿感情况不妙,赶紧把孩子的学籍转回上海。这时孩子已经读高二,最佳的补救时机已被错过。徐小平事后内疚地说:“确实是我错了,我推卸了自己做父亲的责任。好在现在孩子大了,能理解父亲当时的做法,正在努力专升本。我真的应该谢谢儿子的谅解。”

  确实,徐小平一直受到两难的困扰,但他始终牢记一个信念: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他获得的所有成功,都来自这一信念。

  近日,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到上海大众考察,对总经理陈志鑫亲自考核徐小平的各项能力和人事政策予以充分肯定,并鼓励企业要大力培养技术型专家人才。

  现在,上海大众已专门设立徐小平维修中心,让他选择骨干力量组成团队钻研维修技术,培养更多维修人才。徐小平说:培养一支专业敬业的技术团队是公司领导交给我的重任,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吾将竭尽全力而求索!


□ 撰文/沙 漠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