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成本控制左右车企未来 兼并整合不可避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3日 09:39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上半年以来经济增长过热,使得下半年宏观调控将“通货紧缩”。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汽车企业上游原材料涨价不可避免,车企必须面对产品降价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那么,宏观调控对哪些企业影响最大?车企究竟该如何化解成本压力?哪些车企可能在高压下坍塌?本报诚邀3位专家与你一一道来。──编 者

  嘉 宾:

  徐长明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

  程晓东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

  郎学红 新华信汽车营销解决方案副总经理

  下半年的通货紧缩对重型车需求有影响,对乘用车市场的影响不会太大,但对于车企来说,成本压力将不断加大,控制成本增强持续盈利能力是车企的当务之急。

  成本控制左右车企未来

  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记者 裴达军

  商用车受影响较大

  通货紧缩因为固定资产投资会被减下来,使一些工程、施工性的项目会大受影响,无形中会抑制重型车的需求。对于乘用车市场来说,影响会有,但不大,也不会很快反应出来,需要时间。

  《汽车导报》:从上半年经济发展数据看,CPI持续上升形成通胀压力,已经是“显性通货膨胀”了,您觉得这对中国汽车市场会有什么影响?

  徐长明:我觉得对汽车市场影响不是很大。从上半年来看,我国汽车市场(乘用车)超过了20%的增长率,汽车价格持续走低,价格竞争异常激烈,股市等热点的投资热潮,并没有对中国汽车市场造成多大影响。下半年国家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行通货紧缩,对于贷款买车可能产生一点影响,因为中国市场发展到今天,逐步进入一个理性的消费趋势,除非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否则对中国的汽车市场不会有很大影响。

  程晓东:影响汽车市场的因素很多,我觉得下半年国家宏观调控对汽车市场影响不大。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这几年来通货膨胀一直是存在的,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趋势,就是经济发展过快都要受到宏观调控的干预,这是比较宏观的政策层面的事,对汽车市场影响不大,这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过热还是在自己预定的轨道上,这种情况对汽车市场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如果细分的话,通货紧缩后,可能会对贷款购车有点影响,但是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形势非常好,消费者和经销商已经知道怎样回避风险,而且在房价不断上涨的趋势下,许多消费者现在先考虑买车,再买房,这种消费方式的变化,无疑对汽车市场是利好的。

  郎学红: 通货紧缩、抑制投资的政策,对商用车尤其是重型车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资金信贷紧缩,投资就会被抑制,固定资产投资会被减下来,对于一些工程、施工性的项目会大受影响,这样就会无形中抑制对重型车的需求。

  对于乘用车来说,影响会有,但不大,也不会很快反应出来,需要时间。实际上,2004年国家也大力搞宏观调控,对汽车市场的影响不是很大。目前汽车价格不断下降,不断调整,车企提供甚至无息的消费信贷,以刺激居民消费,而居民储蓄也在下降,股市调整使得一些资金撤出,居民平均家庭消费不断上涨,下半年汽车市场一定还是乐观的。

  关键在成本消化能力

  成本上涨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一个考验,但企业降低成本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平时没有形成自己的成本优势、管理优势的企业,就会遭遇困境。

  《汽车导报》:在这样通货膨胀、原材料上涨、车企还必须降价的前提下,您认为对什么样的企业影响最大?

  徐长明:从今年上半年来看,汽车行业的利润仍旧是很高的。在经济调整的关键时候,成本控制能力与抵御风险能力可以看出企业实力的差别。目前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很普遍的事,每个企业都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作为核心业务。如果企业不能在开发、采购、制造、信息、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强成本控制,在经济起伏时成本差异的后果会显示出来。

  程晓东:肯定是自主品牌企业或者一些小企业受影响大,这些企业成本控制力比较弱,其中一些企业规模没上去,只是靠零星的出口或打很小区域的细分市场,这样在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其如果达不到量的优势,寻找不到成本消化的途径,就会影响其生存。实际上,轿车企业可能受到的影响小点,卡车、客车受到的冲击较大,商用车虽然利润仍旧丰厚,但是基本上都是以销定产,产量小,尤其一些小型的客车企业。

  郎学红:这就要体现成本竞争优势,谁能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市场机会就更大一些,就更有能力胜出。成本上涨对大家来说是公平的,但是怎么降低成本、消化成本,是大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平时没有形成自己的成本优势、管理优势的企业,市场形势一变,受到的压力就不一样了。

  《汽车导报》:在这种趋势下,您觉得汽车企业如何应对成本上涨、车价下降的压力?

  徐长明:每个企业都有自己应对的方法,这主要是基于企业定位、市场目标及企业内涵不同而不同,但是可能效果会大相径庭。

  程晓东:总的来说,企业有很多克服成本保持盈利的办法。比如说,许多厂家会扩产,扩大产能,实现自己的规模,以应付成本不断上涨;另外不断推出新品或使换代新产品上市,产品种类多了,而且一些成熟的车型经过改进,成本无疑不会太高:一些企业还有可能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暗箱操作降配减配,以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但这是短期行为。

  郎学红:这就要求企业在产能、市场策略、制造成本乃至精细化管理方面多下功夫,这不是短期行为,是要做好长期打算的。市场是一直变化的,不变的是你自身的这些优势。

  拿今年韩系车来说吧,以往韩系车在中国市场表现很好,今年虽说是在调整期,但没想到变化这么快。市场规则在变,你必须跟着市场跑。所以说车企要把眼光放长远,准确定位,多年下来,优势就会显现,不要一味地只顾眼前利益,即使短期内量上去了,也是保不住的,因为没有长远规划,没有长远的成本控制体系,没有后续竞争力。

  兼并整合不可避免

  除了研发、营销实力外,成本控制就是衡量企业实力和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实力不济者必将被逼接受整合重组。

  《汽车导报》:您觉得汽车企业会不会把成本压力转嫁给零部件配套厂商?

  徐长明:实际上,汽车企业一直都在将成本压力转嫁给零部件厂商,这几年来,钢材等原材料一直处于高价位,汽车整车厂为了保持利润,将其在整车市场竞争中的成本压力直接转嫁到零部件企业身上,这样零部件企业也面临原材料和压缩采购成本的双重压力。

  程晓东:有这个可能性,但是不会像以前那样(赤裸裸),因为现在零部件虽然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配套还是比较稳定,零部件价格体系如果受采购影响的话,掣肘面也很大。如果政策变化大对整车厂家极为不利的话,整车厂商短期内把成本压力转嫁给零部件商是完全有可能的,零部件厂商自己也有双重压力,自己承受能力也有限,但是今后整车厂商和零部件企业的关系不是以前那种上下级的关系了。

  郎学红:实际上这样的转嫁一直存在,整车企业产品价格的调整,势必会把成本压力转嫁给零部件厂商。因为整车厂家相对比较强势,零部件商必须降价给他们产品,但是零部件厂商也有制造成本。这也要看零部件厂商有没有消化的能力,国外也有这样的问题,上世纪末克莱斯勒就和零部件厂商联盟,通过技术升级,和零部件厂商公担成本压力。

  《汽车导报》: 是不是在这样国家长期宏观调控政策之下,中国车企也会和国外一样,数量逐渐减少,一些实力不济难以承受成本压力之重的企业会淘汰或被重组?

  程晓东:这是肯定的,是毫无疑问的,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一个企业首先要有生存能力,不能光靠国家扶持。一些地方企业可能在地方保护伞下,能过几年安稳日子,但是如果没有真正实力,没有成本意识和长远战略,没有资金后盾,一样面临着被兼并的命运。地方主义也很难持久保护没有实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很可能被反复重组,最终成为强者的资产。

  郎学红:目前中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数量巨大的投资接踵而来,目前乘用车企业大概有60多家,而且还会不断有资产进来做汽车,比如浙江青年汽车和马来西亚宝腾汽车的合作可能要上马项目了。然而,在当下这个阶段,我们已经看到了汽车业整合的苗头,这和国际上所走过的路是一样的,国外也都是通过兼并、联合或破产,形成几大格局。

  国家宏观调控可能是以后国家经济生活的主线,经济过热使得国家的宏观政策可能出现很多不稳定因素,市场起伏很大,这就要求企业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有应对市场波动、应对危机的能力,除了研发、营销实力外,成本控制就是衡量企业实力和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实力不济者必将被逼接受整合。

  当下,中国汽车市场很旺,市场都好大家都可以赚点,但是国家政策和市场力量不会让这么多企业存活的。所以,强强联合、通过资金链整合或直接破产被收购或资产转移到其他产业,这些形式都有可能。

  车企将会两头受压

  如何在汽车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还能不断保持盈利,这是汽车企业永久的课题,只是在经济起伏、调整时会显得更加突出。

  《汽车导报》:受通货膨胀影响,汽车上游的钢铁、石油、有色金属原材料等都在涨价或要涨价,但是汽车恐怕是惟一一直降价的,而且消费者对汽车的降价还在期待,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您认为汽车企业的压力在什么方面?

  徐长明:企业当然会有新的压力,上游的原材料价格一直有上涨的趋势,汽车企业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如何在汽车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还能不断保持盈利,这是汽车企业永久的课题,只是在经济起伏、调整时可能会显得更加突出。

  从市场来看,车企的压力不是太大,因为每个企业面对的是同一价格体系的原材料、配件供应商,但是要看到,多数汽车企业规模已经上来了,这样成本就能降下来。而且上半年企业利润普遍很好,发展态势不错。但是我想通货紧缩对汽车企业成本控制的影响,会逐步慢慢显现出来,长期来看,企业实力的差距就会显示出来。

  程晓东:压力当然是在成本上。现在企业竞争异常激烈,原材料不断上涨,车价却要不断下降,这确实是汽车企业很头疼的问题,因为成本上涨只能内部消化,价格不断下降,迫使企业要拿出看家本领。所以说,价格不断下降,还能持续保持较强盈利的企业就是最有实力的。

  实际上,一款汽车产品上市后,刚开始价格一般都会坚挺,但是竞争很激烈,这么多产品,消费者也没有很大耐心等你降价,厂家不得不面对原材料的涨价而减少利润降价出售。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汽车产品还是税费很大的奢侈品,使用成本很高,消费者买车不会考虑厂家成本因素,厂家也要使利润增加,要不然会亏本甚至破产。所以,不是当下还是今后,降低成本永远是厂商最核心的要素。

  朗学红:去年以来,(汽车)企业效益普遍增长,利润水平尤其是今年不断提高,乘用车增速保持在20%以上,这和年初预料的差不多,5、6月份速度稍稍放缓,整体来看,上半年汽车企业还是不错的。

  下半年,宏观调控势必要加大,像你说的原材料等汽车上游产品确实在有一个上涨的态势,尤其钢材市场价格的不稳定,电力、钢铁等能源、资源价格的上涨,还有建设节约环保型社会及节能减排的要求,都对汽车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