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些合资企业出现做“自主品牌”的动向,相信这是一件好事。毕竟还有其他多数合资企业尚未做到。
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种种有关这种“自主品牌”的争论,否则不利于合资企业今后的发展。
非不能也 是不为也
目前,对合资企业来说,最敏感的话题莫过于“开发”二字。仿佛合资企业不做开发工作,就是对中国市场没有诚意。以至于有些合资企业的老总要么谈“开发”而色变,要么信口开河、轻易许诺。
事实上,汽车产业合资合作之初的想法,是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在导入产品的同时,引进资金、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这样,合资企业在以经济收益反哺母公司的同时,贡献大量技术、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显然,在这种逻辑下,自主品牌也不是指望合资企业完成。
但是,很多企业在实现合资之后,一方面可以比较轻松地拿来现成的车型,迅速转化为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没有必须闯出“自主品牌”的压力。那么,谁愿意做投入巨大、见效甚慢,同时还具有一定风险的自主产品开发工作呢?
对此,某跨国公司前驻中国首席代表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桑塔纳轿车被引进20年,中国的先生们是否将其解剖、研究,再做出自己的产品呢?
可见,自主品牌之所以曾经因合资而衰落,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自主品牌”留下疑问
截至目前,合资企业“自主品牌”尚存很多问题,引起人们的质疑也非偶然。
首先,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到底有没有竞争力?
由于竞争激烈,合资企业大都将其外方母公司的最新产品引入国内市场。那么,合资企业“自主品牌”产品能够与其竞争吗?特别是在外方主导下的产品开发。否则,合资企业开发产品的先进性何在?如果没有先进性,何谈竞争力?如果仅仅是适应性的二次开发,何必如此兴师动众?
其次,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代表谁的开发能力?
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是合资企业的中方缺少开发能力,甚至没有自己的品牌。那么,具有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之后,能够代表什么?又能够说明什么?是为了应付政府部门?还是要“堵”媒体的嘴?
第三,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为何如此高调张扬?
任何一个企业,产品开发和品牌都是最核心、最机密的所在,不待时机成熟,决不轻易示人。但是,一贯低调的合资企业,却因“自主品牌”而大肆渲染,唯恐天下不知。那么,这种动力何在?
不妨称作“合资品牌”
广州本田所谓的“自主品牌”一再引起争论的原因,在于合资企业推出的品牌到底是不是“自主品牌”。
古人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自主品牌”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词语,最重要的是它“自主”的属性,明白地说,是应该由中国的自主企业所创立。
以乘用车为例,它可以是奇瑞、吉利的,也可以是长安、长城的。它可以是中国人自己研发的,当然不排除借用外脑,甚至直接买来现成的生产线及产品,如上汽荣威;还可以是受自主企业委托,而由国外研发机构研发,因为自主企业具有知识产权,如华晨中华。
但是,如果由合资企业开发,特别是合资企业中方技术力量孱弱,势必由外方主导的情况下,无论全新开发,或者在原有合资车型基础上开发,即使不计外方“喧宾夺主”的因素,“自主”的成分也都大打折扣了。
因此,如果能够与合资企业的名称相对应,称作“合资品牌”,也许就会少了许多争论。
这样,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和外资品牌就构成了汽车市场的三种势力,大家在竞争中共同发展。
张宇星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