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轿车业:迟到者面临大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8日 11:40  经济观察报

  2005年年初,力帆进入汽车行业大局已定,汽车业翘首以待,准备在当年上海车展上一睹力帆520的风采。箭在弦上之时,力帆董事长尹明善却突然决定退出上海车展。“我们的确万事俱备,但只欠东风,发改委的‘准生证’还没下来,我们不想造成给主管部门施加压力的印象。”尹明善当时接受本报的独家专访,颇有诚惶诚恐之意。随后不久,力帆顺利拿到了准生证。尹明善出身草根,深谙规则中隐忍之道。

  往者可谏,然而在2007年上海车展上,长城汽车虽未拿到 “准生证”,却以三款乘用车高调参展,如此先斩后奏,故事的结局如何?来自长城汽车的消息称,因为轿车“准生证”迟迟没有获批,原定于今年8月底上市的长城首款轿车“精灵”可能推迟。

  艰难拿到轿车“准生证”的江淮则在为市场而忙碌。在产品上市一拖再拖之后,江淮终于在7月26日发布了首款轿车品牌“宾悦”,而围绕这个新生品牌的质疑是,其能不能支撑起江淮首款轿车的中高档定位。

  目录难题

  “长城汽车从2004年就开始瞄准轿车市场,为此投入的资金已达28亿,仅在研发上的投入就有6亿多,其他包括生产设施、零部件配套准备等投入金额超过20亿元。”长城汽车宣传部长商玉贵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长城汽车投入已经达到发改委的要求,利润也在连年增长,肯定能拿到发改委轿车生产目录。”

  即使是这样,业内仍对此表示怀疑。力帆、江淮轿车项目的报批都不顺利,虽然最终都拿到了发改委的轿车生产资格,但力帆比自己预想的晚了几个月,而江淮更是晚了将近一年,不得不将原定的车型推迟发售。

  “产业政策明显提高了汽车准入门槛,尤其是轿车。”谈及汽车产业政策中对做轿车的要求,长城汽车商玉贵称,“轿车审批过程明确提出了企业自主开发政策,把研发摆在了重要位置,此外,资金投入和利润要求也有了提高。”

  据记者了解,像长城、江淮这样的企业要转向其他市场,除了资金要求之外,企业资产负债率必须在50%之内,银行信用等级也要求3A级,如果生产轿车及其他乘用车类产品,还应具备批量生产汽车产品的业绩,近3年税后利润累计要在10亿元以上,具有税务证明。

  江淮是我国主要的商用车生产企业,主要产品有客车底盘、轻卡、重卡和MPV系列。其中2003年推向市场的“瑞风”销量更是连年增长,很快跃居国产MPV销量的首位。良好的业绩增强了江淮进军轿车的信心,也引起了发改委的高度重视。在江淮申请轿车目录期间,国家发改委先后几次前往江淮调研,但很快没了下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利润没有达到相关要求。

  2003年江淮的税后利润是2.1亿元、2004年为3.2亿元,直到2006年4月,在江淮汽车公布的年报显示其2005年净利润达到4.97亿元之后,才符合了3年税后利润超过10亿元的要求。严格来说,即使对于江淮这样较具成长潜力的汽车企业来说,达到发改委轿车准入的利润要求也是勉强,更何况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规模和利润远远达不到江淮水平的其他品牌呢?

  坊间还流传着江淮汽车拿到“准生证”的另一个版本。据说,江淮汽车的掌门人左延安在迟迟拿不到“准生证”后坐不住了,利用其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向国家发改委发难:凭什么批准了从来没有做过轿车的力帆项目,而不批做了40余年汽车的江淮。

  “在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大背景下,谈论轿车生产资格的准入确实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双环汽车副总何泽国不愿谈及过多双环 “小贵族”申请轿车生产准入的具体情况。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仍有许多企业在盼望着“准生证”。长丰集团董事长李建新透露说,目前长丰规划的轿车项目有两个平台,他认为国家已经批准江淮、力帆生产轿车,没有理由不让长丰造轿车。

  不过,尽管长丰要到2009年才会推出轿车产品,但是在今年的“两会”期间,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李建新就已经在为长丰上轿车目录而奔走。

  相对来说,陆风要幸运一点。日前,从陆风汽车内部传来消息,陆风汽车编号为“CV7”一款轿车,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拿到了 “准生证”,发改委的详细公告将在近期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公布。不过,江铃的代价是委身于长安集团,成为长安集团旗下的企业。

  基础积弱

  然而,真的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吗?力帆有了“准生证”,但到现在也没打入主流市场,奇瑞、华晨在轿车市场浸淫多年,却仍然遭遇足够引发信任危机的“碰撞门”,吉利这样的品牌尽管苦心经营,却仍然只是廉价车的代名词。

  由此可见,虽然准入资格一证难求,但有了“准生证”,也不代表万事大吉。中国汽车业的后起之秀们难以破茧化蝶,正是由于在众多的基础环节过于浮光掠影,追求短期利益。

  在研发上,部分本土企业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往往会习惯性地“借鉴”一些畅销车型的设计,遭受跨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诟病在所难免。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这样的短期行为对企业形象的损害却可能是长期的。

  而少数企业虽然开发出几款较为畅销的车型,但在后续产品上达不到更新换代的水准,导致市场占有力逐级下降,大大削弱了消费者对企业的关注度。

  与此同时,多数民营企业的产品还停留在某一类车型中某一级别的“断码”阶段,离汽车企业所需要的全系列化产品标准还相差甚远。

  在营销层面,目前本土企业的渠道管理模式和运营水平,实际上使得其销售商被简单地表现为“卖车场所”,这种状况与汽车渠道所应蕴涵的丰富内涵和应承担的相应作用相差甚远。

  品牌天花板

  更难突破的一层天花板是品牌。在“品牌竞争时代”,仅仅希望通过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使用来感知企业品牌,并形成企业品牌忠诚度是行不通的。事实上,产品与品牌是有可能背离发展的,好的产品未必自然拥有好的品牌。

  新华信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林雷认为,民营企业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去考虑品牌的打造与提升,主动对附加于产品优势之上的品牌内涵和企业理念进行管理性传播,从而有效缩短品牌建立周期,并在产品与品牌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无论如何,那些还在市场边缘打转的后起之秀们必须尽快成熟起来,因为合资公司已经以自主品牌的名义在酝酿新车。同时跨国公司正在试图进入低价车市场,新型本土汽车品牌的大考已经为期不远。

  记者 刘春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