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大众将首次参加新车开发 大众只能无奈妥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6日 02:14  中国青年报

  说大众在向合作伙伴妥协,不如说它在向市场妥协。

  7月18日,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上海共同签署了一项合作开发新一代中高级轿车的联合声明。

  根据这项声明,双方将重点为北美和中国市场,合作开发一款基于德国大众新一代B级平台、面向全球市场的全新技术先进轿车,新产品将作为上海大众帕萨特领驭的后续车型,上海大众汽车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将逐步纳入大众汽车集团全球开发体系。

  尽管后续车型的名称还未正式公布,但帕萨特这个来自德国的名字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从1973年诞生至今,在全球范围内共生产销售超过1200万辆。1996年设计的第五代帕萨特B5轿车于1999年正式投放中国市场,2005年上海大众又推出了帕萨特领驭。从1999年到2005年,6年弹指一挥间,帕萨特在中国市场逐渐成为中级轿车代表品牌。

  令上海大众有些沮丧的是,最新一代的帕萨特B6并没有交给他们生产,而是化身为迈腾,上了一汽大众的生产线。而且,迈腾此次定价放弃了此前大众利润第一的原则,最低价甚至压过凯美瑞。据了解,迈腾起步阶段欲每月销售1万辆以上。当业界把目光聚焦在凯美瑞与迈腾的冠军之争时,上海大众已经在为自己早已过时的帕萨特暗自神伤。

  今年6月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5月轿车销量,一汽大众以终端销量3.5万辆的数字,3年来第一次压过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登上了乘用车销售月度冠军。一汽大众的这股上升势头,让人有些后怕,特别是它今年的杀手锏迈腾,被赋予了“凯美瑞杀手”美称的同时,也让本该得到这款车的上海大众感到难以承受。

  上海大众表示,尽管近年来国内有不少企业陆续推出具有自主产权的新车型,但是得到国际跨国公司认可,并让一个全新产品在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的开发,上海大众的全新一代帕萨特应该是中国汽车合资以来的第一次。德国大众和上海大众在声明中约定,此次上海大众将负责新车型的整个车身、包括主要外饰件和内饰件的开发,开发工作将充分利用上海大众先进的试验设备、试车场,以及上海大众在样车设计、零件与模具试验加工等方面的开发能力。

  长期以来,大众在中国的战略都为人所诟病,同样在上汽集团,来自美国的通用比它做得更多、更好。在中国合资企业的研发中心里,泛亚的名声是最响亮的,这要得益于通用的善于妥协与共赢原则。而大众直到今天,也没舍得将话语权多分给中方一点儿,在一汽和上汽两大集团之间周旋的结果就是,它失去了双方的信任,把任何产品给任何一方,都会受到一方的指责,它并未有效制衡两个合资企业,反而成为箭靶。

  事实上,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命运,往往取决于跨国公司的战略。先进入的市场空间比较大,能赚一点儿钱,但未必能赚到大钱,后进入的只有抢他人的市场。现在大家都聚在这里,如何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如果现有产品完全可以占领市场,自主研发没有必要,说搞研发也是摆空架子。只有在企业没有车型可供应中国市场的时候,自主研发才能起决定性作用。

  如今,大众能引入中国的、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所剩无几,基于PQ46平台的帕萨特B6是款好车,也是目前大众在中高级轿车市场上,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一款车。这款车给了一汽,大众必然要作出平衡措施,配合上海大众研发一款迈腾的“升级”车型,可以缓和目前两个合资企业不和谐的气氛,这种妥协并不是第一次。

  长期以来,德系企业给我们的印象是:品牌优越感非常强,比较孤傲。对于德系企业来说,品牌是巨大的资源,同时又是巨大的包袱。这样的企业,想在中国搞创新或者在相当程度上推进国产化,都是非常困难的。简单地说,他们认为德国人干得最好,对其他人,特别是中国人,是非常不信任的。这种自我优越感是合资企业自主研发的障碍。他们不是不愿合作,而是对产品品质太教条了,企盼他们手把手教你怎么去做,是不现实的。

  由此,大众将研发帕萨特领驭后续车型的任务交给上海大众,就显示出不一样的意义。与之前只是外观、内饰做做变动的桑塔纳3000不同,本次合作是大众中国首次以协议的形式向上海大众作出承诺,核心内容就是将上海大众的自主研发能力纳入大众全球体系中。这意味着,上海大众将从20多年来只负责生产、销售的局面转变到面向全球开发自主车型的新发展体系中去。通过这一项目,上海大众将首次参与面向国际市场的新车开发工作。

  据介绍,这款新生代的帕萨特与现有欧洲热销的帕萨特B6完全不同,包括生产平台和车型的定位都将以中国市场和北美市场的特点来制定,最大程度地适应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与审美,走一条纯粹的中国化道路。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大众的不得已之举,在它拿不出多余产品供应中国市场的时候,这个市场却还在飞速增长。面对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大众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加快德国总部的研发速度,二是将研发中心搬到汽车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现在看来,第一种选择是得不偿失,因为研制一款“全球车”花费的代价太大了,在欧洲市场已近饱和的现实下,这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唯一可行的就是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满足这个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因为如果大众再不行动,它就要被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了。

  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大众别无选择。本报记者 王超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