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发是中国汽车界挥之不去的永久命题,中国汽车业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多种研发模式,合资企业搞自主研发这种在以前可遇而不可求的形式,正在被众多合资企业所推崇。其存在的理由、发展态势是怎样的?中方将如何从中壮大自己?对中国汽车业有什么意义?本报邀请4位专家与您一一解读。——编 者
合资企业搞自主研发,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中国汽车业更快地强大,必须用全球眼光来看待它。
记者 裴达军
主持人: 本报记者 裴达军
嘉 宾:
汽车行业老专家、原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 陈祖涛
汽车行业资深专家 陈光祖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 徐长明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 程晓东
多元研发 殊途同归
多元化自主开发更适合中国汽车业,合资企业搞自主研发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能使我们更快地强大,也会使所研发车型更容易被世界所接受。
《汽车导报》:现在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都把自主研发提上了日程,而且有的如广州本田等动作很大。对于合资企业搞自主研发这种模式或者说是方式,您怎么看?
陈祖涛:我们的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我认为走过的路是对的,“市场换技术”是成功的,如果我们不给市场,人家也就不给技术。所以合资企业搞自主研发正是这条路的延伸。
自主开发应该是多元化的,合资企业搞自主是一种,完全靠自主研发是一种,花钱买国外的品牌、技术又是一种,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跟合资企业搞自主研发,许多人认为是虚构的,我到上海通用的合资研发机构泛亚亲自去看过,他们研究所跟生产是分开的,走合资开发的路子。主要的开发人员是自己培训的和国外回来的中方人员,美国有很小部分人参与,上海通用的本土化研发能力是很强的。
合资企业搞自主研发,中国必须要提倡,不能限制,国家政策要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开发。在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利用合资企业,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跟合资企业共同研发,会帮助我们了解欧美法规、质量要求、环保、国情等等,中国车就更容易被世界接受。
徐长明: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因为(此前)绝大部分跨国公司是不愿帮助中方搞自主研发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中国政府从政策层面要求合资企业也要搞自主研发,自主研发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另外,现在中国自主品牌的车型上升很快,价格便宜,合资企业感受到了很大压力,所以多搞自主研发降低成本、价格,才能保持竞争力。
这种模式对中国汽车业来说绝对是好事,我觉得是很好的,多种自主研发形式并举,中国汽车业的进步会更快些,而且政府也大力支持。
陈光祖:我们应该用全球眼光来看待自主研发的形式。合资企业搞自主研发不能说是一种模式,应该说是一种方法,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是竞争需要的,这是中国特色的东西,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我们也有50:50的股权比例保证。
过去合资企业拿来人家的车型,是完全工艺化的东西,我们(中方)主要是“照葫芦画瓢”,也不知道人家工艺、配置、技术参数为什么是这样的。现在产品研发中方人员参与度很高,产权也有我们很大的比例,不需要再给人家交转让费。如果这样坚持下去,就会产生“溢出效应”,完全属于自己的产品就会研发出来,这就是与合资企业共同研发的目的。
程晓东: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研发模式,我是非常赞成的,是个趋势。这种自主研发模式是建立在中国汽车市场空前发展的基础上的,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太快了,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将会超过美国,所以研发速度、本土化程度都是未来汽车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最大因素,市场决定了合资企业必将静下心来和中方共同认真搞自主研发。
竞争所迫 本土研发
光凭把车型拿到中国来小改进,速度远远慢了,再者也不一定适合中国市场。利用中方优势自主研发,成本将大大降低,开发速度快,也更贴近中国市场需要。
《汽车导报》:合资企业中,外方和中方基本上都能达成一致,纷纷宣布搞自主研发,您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徐长明:我觉得有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响应中国政府的号召,二是合资企业为了应对成本压力和竞争的需要。
正像我前面所说,政府的倡导是很重要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了今天,合资企业的贡献应该更多地体现在为中方所做的事上,所以政府在政策方面是有要求的,合资企业必须迎合。另外最关键的原因恐怕是市场的需要。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很快,平均每个月都上市多款车型,光凭外方研发再把车型拿到中国来进行小改进,速度就远远慢了,再者也不一定适合中国市场,利用中方优势自主研发,成本将大大降低,技术基本成型,开发速度快,也更贴近中国市场。
陈光祖:实际上这是一个趋势,即制造业向中国这样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研发中心也随之转移,这是全球性的规律。中国成为研发中心,才是中国成为制造业中心的真正内涵。
研发机构纷纷转移,进行最快速的本土化研发,就是这个趋势,你可以看看微软、intel、Bosh等各行各业都来了,IT业是最快的,汽车零部件转移的速度也加快了,然而整体看汽车行业是最慢的。跨国公司也意识到了要想在中国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必须加快研发速度,而且要研发出更加适合中国市场的车型,那么和中方一道共同研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自己的汽车企业发展很快,价格、成本有很大优势,今年中国自己的自主品牌势头很好,合资企业压力很大,加快本土化研发,降低成本,是合资企业当前考虑最多的大问题。
程晓东:这主要是提高竞争力的需要,合资企业有技术、经验做好市场,合资企业零部件本土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和国际接轨,现在最需要的是本土化的产品。
目前,合资企业产品和国际产品都一代代相通,现在面临的困难就是如何降低成本,仅凭合资产品和进口车型,无法达到这个目的,所以低下身来,把更多的技术、经验与中方共享,哪怕就像广本一样,即使设立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又有何不可?要想保持自己的优势和份额,就必须和中方双赢。
广本建立自主品牌标识,是非常有眼光的,过去本田低估了中国市场,所以在调整策略。目前中国民营汽车企业发展非常快,都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一些企业的新能源车研发项目成就也不小。合资企业虽然很强大,但急需国内人才,进行本土化研发。现在已经意识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也感受到了压力。
合资企业自主研发不是盲目的,需要做长期计划,需要深层了解中国市场,中方的人才、市场嗅觉是他们最需要的,外方也很清楚,只有联合中方推出不同档次的最适合市场的产品,才能控制市场。
既为产权 更为技术
合资企业自主研发刚起步时,利用现有的车型、技术成果来改进,2~3代后,就会脱离原有车型,此过程中中方将逐渐掌握主动。
《汽车导报》: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合资企业的自主研发?是不是一定要有自己品牌标识?产权应该如何界定呢?
陈祖涛: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标识,这才真正够得上是自主品牌研发的方向。基于共同自主研发的产品,产权比例很难讲,但是既然是合资公司的自主研发,中方产权会得到保证。
徐长明:合资企业中外方共同研发的产品,应该还是归合资企业所有。产权中方一定会有,但比例很难讲;是不是要有自主品牌的标识,恐怕是个大问题,这需要双方基于共同的市场战略考虑。
陈光祖:首先是在一个车型或项目的共同开发上,中方不再付转让费;其次,产权归大家所有,但是中方一定不会低于50%。其中一点很重要,就是共同研发的产品如果只是小范围改进,就不应该算自主研发的车型,因为合资企业车型有交叉,许多改进都是在原先车型的基础上小改。
程晓东:我觉得中方产权应该在50%以上,而且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品牌,这样才有市场效应。实际上,关键的问题应是共同研发的品牌、车型、技术归谁,我想3年的“公共”品牌之后,应该属于中方所有,这才算真是实现了自主研发。
《汽车导报》:您觉得合资企业自主研发应该是什么样的形式?是共同开发新车多呢,还是把以前合资车型更大程度上本土化改进为主呢?
徐长明:因为这种模式刚开始,我估计各种形式都会有的,但这是一个过程,我们的目的是日后完全能够做到自主研发,所以各种形式都是可以接受的。
陈光祖:一款新车从头到尾研发投入总共下来要十几亿元,来到中国后大部分都是在改进,但是合资企业不能“小改小闹”就算了,一款改进车型必须体现中方元素,这样市场才能认可,但是,在前期的研发改进中,不可能要求太高。
程晓东:我估计基本上会利用现有的车型、技术成果来改进,以适合中国市场,然后条件具备了再生产脱离于合资车型的产品。因为现有的车型市场已经接受了,在此基础上经过2~3代的改进,就和原先车型关系不大了,脱离了外方车型,成了自己独立的车型,这个中方掌握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品牌。
享受过程 壮大自己
这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刚开始中方的利益可以小一点,时间长了会逐渐增加中方的比例,最后会甩开他们,完全占据主导,但是目前中方还比较弱,先要虚心学习。
《汽车导报》:您觉得合资企业做自主研发有什么优势、劣势?合资企业搞自主最大困难在哪里?
陈祖涛:我认为优势在于中国劳动力便宜,研发成本低,和全球一样质量、标准的车型,合资研发价格优势会很明显。
美国、欧洲有着100多年的汽车研发历史,在一代代开发的积累中,有自己庞大的数据库,每一辆车的参数都放在数据库里,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的数据库,形成自己的技术特点,是很重要的。
徐长明:合资企业搞自主研发,技术力量是最大的资本,研发标准成型,开发的速度会很快,中外双方如果基于市场策略能够在较高的层次上达成一致,共同开发自主车型就会水到渠成。但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自主品牌一定要搞起来,否则等于白干。
我认为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外方的固执,因为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全球战略,能否真正放开手脚让中方去做,每个跨国公司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方式,一些迫于眼前压力的(跨国)企业如果害怕自己本身的产品被“淹没”,是不会放开技术、标准的。
陈光祖:合资企业搞自主研发优势显而易见,成本低是首要的。和中方人员联合开发共享数据库,再在这个基础上开发更加本土化的产品,这样合资企业就会有丰富的产品序列,竞争力无疑会提高。
程晓东:合资企业做自主研发技术成熟,资金雄厚,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应该有价格优势,这样的品牌消费者是很期待的。
我认为困难来自于双方市场定位是否准确。合资企业中过去中方实际上只是“干股”,处于从属地位,合资共同研发,双方共担风险,如果出现失误,中方也要承担很大风险。
《汽车导报》:合资企业自主研发中,中方在其中应该是什么角色?中方应该如何做才能尽可能地壮大自己?
徐长明:中方应在这个过程中大力推进自主研发力度,促进技术、标准尽可能地本土化,中方因素必须要突破,力量必须更强大一些,但是刚开始肯定有难度。
陈祖涛:跨国公司也只有能赚钱了才会给真正的技术,这是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刚开始我们中方的利益可以少一点,时间长了会逐渐增加中方的比例,最后中方会甩开他们,完全占据主导,但是目前我们还比较弱,先要虚心学习。
陈光祖:合资企业做自主开发,决定作用不在中方,主要看外方是否明智,主动权掌握在人家手上,真正拿来人家技术是要靠优惠政策的。
程晓东:中方处于从属地位,当然话语权是一定要有的,合资企业的谈判是非常细致的,中方在谈判过程中应该有适当的否决权,有改换策略重新谈判的机会。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