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别让汽车电子拖自主品牌的后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4日 09:10  财经时报

  自中华骏捷去年上市以来,中国自主品牌轿车在中高级细分市场上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高潮,海马汽车福美来比亚迪F3吉利远景、上汽荣威等都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今年上半年,华晨汽车销售了14.6万辆,同比增长58%;其中华轿车连续6个月销量超万辆,远高于诸多洋品牌同级别车的销量。

  这些沉甸甸的数字和事实无一不是在提醒我们,中国自主品牌轿车已经摆脱了只能造低价格、低档次轿车的阶段,朝着更高层次发展。

  中级车市场是中国轿车市场中竞争最激烈的一个细分市场,大众通用丰田等诸多国际巨头均有重量级产品投放,其车型之多、竞争之惨烈堪称世界之最。能够在这种情况下脱颖而出,并且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充分体现了自主品牌的竞争实力。

  更难能可贵的是,自主品牌在中级车市场上取得集体性重大突破,依靠的不仅仅是价格战和简单模仿,在一些核心技术方面也取得了质的突破。如华晨的1.8T发动机和吉利CVVT-JL4G18发动机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对整个中国汽车工业来说,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由于受到在国内市场屡传捷报的鼓舞,一些自主品牌厂商,如华晨、奇瑞、吉利等纷纷打算将其产品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华晨汽车就正在美国进行碰撞试验,以为装载其自主发动机的1.8T中华牌尊驰轿车登陆美国做必要的准备。

  但在这一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传出。日前,华晨和奇瑞在德国和俄罗斯几乎同时遭遇“碰撞门”,在德国全德汽车俱乐部(ADAC)和俄罗斯汽车杂志《autoreview》分别主持的两项碰撞中,华晨和奇瑞的汽车因成绩不佳而遭到当地媒体的大肆批评。

  虽然在客观上,ADAC和《autoreview》有“恶搞”中国汽车之嫌,但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2000年以后,世界汽车业的重心开始转向对安全性的追求,据相关机构统计,现在汽车技术进步70%来源于汽车电子技术,并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安全、节能、环保”三个当今最热门的汽车领域,无一不是围绕着汽车电子技术展开的,在这种潮流下,欧美发达国家的汽车标准日益提高,并逐渐形成日趋严格的贸易壁垒。

  不同质量的汽车电子产品在稳定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比如拿安全气囊来说,一个技术简单的气囊系统和科技含量高的气囊系统在价格上有很大差别,厂商往往会根据自身利益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产品。不久前,某洋品牌的“气囊门”事件,就是因为该车型在引进中国市场后更换了气囊的供应商,结果在多次事故中出现问题而备受质疑。

  汽车是由几万个零件组成的产品,其中汽车电子已经占到了15%-25%这样一个比例,因此,非常必要加强汽车电子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和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而这正是中国汽车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虽然这些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在材料、外观等方面进步明显,接近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在汽车电子方面起步较晚,诸多汽车电子产品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产品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还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业内专家估计大概在10年以内。

  这一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要想从汽车制造大国成为汽车制造强国,就必须要提高汽车电子技术水平。

  中国政府已经深刻意识到,汽车电子技术对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的指导下,由中国汽研中心牵头的中国汽车电子技术与电磁兼容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筹备工作已经开始。在报经政府相关部门后,一些相关标准将会陆续出台,届时,中国汽车电子技术标准相对缺乏、汽车电子产品开发无法可依的局面将会得到很大改善,并逐渐追上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尽快提高自主品牌轿车汽车电子技术水平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出于中国汽车产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也来自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保守估计,目前仅国内汽车电子市场容量大概就在每年800亿元左右,并且增长速度是汽车行业增长速度的两到三倍。

  目前,正是发展中国汽车电子技术的大好时机。由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集体沉沦,底特律一些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大量外流;其中也包括一些汽车电子技术类的工程师,他们纷纷看好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并通过各种渠道表示了参与中国汽车业这一历史时刻的愿望。国内汽车企业应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积极吸纳相关人才,发展自主汽车电子技术,绝不能让其拖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脚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国家相关法规的推动下,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将有一个质的飞跃,届时,中国自主轿车将会真正迎来国际市场上的黄金机会。

  (作者为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电子首席专家)

  (龚进峰)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