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企业干新能源关键在市场和政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8日 17:45  中国汽车报

  科技部部长万钢6月14日表示,通过对国内汽车行业的调研发现,目前中国大型汽车企业已将研发节能新能源汽车作为发展战略。

  雄厚的实力为保证

  “开发一款汽车,无论是内燃机车还是混合动力汽车,都需要雄厚的技术、资金和人才储备做后盾,在这方面大的汽车企业集团优势明显。”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全世教授说。

  在长安集团宣传处处长周勤看来,大的企业集团才有实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大型汽车企业在研发一款新车时可以充分调动所有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和资金资源等。“有很多原来不是汽车行业的企业干新能源,很可能就是纯粹搞科研,通过科研项目来吸引大汽车集团参与。它开发出来的可能仅仅是一个科研成果,很难实现产业化。”

  大集团常常瞄准汽车发展最前沿科技,为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奠定基础。此外,大集团的环保意识、综合能源危机意识可能更强烈一些。“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大企业能够推出概念车的原因。概念车虽然无法实现产业化,但能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和实力,而且代表了汽车科技的发展方向。”周勤说。

  船大不好调头

  “在开发新能源汽车上,大企业的优势在于有实力和造车经验,其劣势则在体制、机制太死。”陈全世说。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林程指出,从目前看,大型整车企业在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是技术储备不够。上汽集团工程研究院电动车研究员曹建荣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关键技术上,与传统汽车相比还很不成熟。

  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例,深度混合技术难度大,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技术还不成熟、成本也降不下来。为此,不少宣称要实现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的企业绕开这一点,转而发展成本较低、技术难度小的轻度混合动力车。这样做,实现产业化相对容易,但存在较大风险。现在国外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越来越成熟。“十一五”过后,国外的成熟产品很可能大举进入。这时候,燃油经济性相对要差的轻度混合动力汽车将受到冲击。

  二是决心不够。“大企业在技术储备、工装设备和资金等方面,优势明显。它们要是真正下定决心来发展新能源汽车,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应该能发展好。”林程说,但从目前看,大企业在新能源开发上的态度还不是那么坚决,大多数大企业还处于观望之中。相比之下,新兴民营企业热情更高、行动更快。

  陈全世认为,体制、机制问题是大型企业最大的劣势。大型企业机构庞大、职工多、负担重。新能源汽车目前还处于研发投入阶段,不赚钱,短期内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企业当然“既无压力,也无动力”。

  而且,国企的领导都有一定任期,他们更看重眼前利益。开发新能源汽车短期内还看不到成效,对其业绩帮助不大,积极性当然不高。

  等待市场成熟和政策扶持

  “汽车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企业生存压力相当大。当下,虽然我们有想法,但要把财力、人力都投到暂时还不能带来收益的新能源汽车上,是不现实的。”有汽车企业的人士这样对记者说。

  “市场决定一切。大企业有所顾虑是无可厚非的,毕竟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不成熟。”林程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

  无论是企业人士还是专家,都着重向记者提到了国家政策扶持的重要性。前段时间结束征求意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征求意见稿)》的正式出台,后续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对节能、环保汽车的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措施,对于还处在摸索阶段的新能源汽车极为重要。奇瑞公司公关科经理王伟告诉记者:“能否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问题的关键不在技术上,而是取决于市场的成熟程度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

  受访企业人士和专家,基本上都认同这一观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美好乐章还得靠现有的大型汽车企业来谱写。林程向记者强调说:“有整车制造资质的企业,才能造出、才有可能造好新能源汽车。”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