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俄罗斯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大出口对象国,俄罗斯市场再度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热门话题。特别是中国汽车在俄建厂组装的号角已连年吹响振聋发聩,人们已记不清有多少中国汽车厂家对媒体发表在俄组装宣言,预测产量多少多少万辆,然而实际情况又当如何呢?又有哪一家汽车企业真的在俄罗斯建厂组装了呢?
这几天,俄罗斯传来许多令人郁闷但也并非出人意料的消息。
一是奇瑞旗云遭遇“碰撞门”——俄罗斯《汽车观察》杂志最近宣布,在其所做的碰撞试验中,旗云碰撞成绩为近3年来俄罗斯最差的测试成绩,驾驶员模拟伤害惨不忍睹;
一是“21世纪经济报道”公开披露了中国吉利汽车和中兴汽车在叶卡捷琳娜州的组装计划被俄政府总理弗拉德科夫否决的消息;
一是俄罗斯大报《生意人》发表消息“俄罗斯不放中国车进入”,中国长城在鞑靼共和国的项目、中兴在乌拉尔的项目、力帆在切尔凯斯克的项目、北汽制造在乌里扬诺夫的项目统统未被批准。
其实,这些消息早就在俄业界传播。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对组装中国车的消极抵制态度并不是新闻。长城、一汽等在国内媒体一再宣扬的项目计划有哪一个兑现了呢?中国媒体的宣传给人以错觉,似乎许多项目早已获得批准并在俄罗斯开工兴建了。
当事者迷,我们的一些汽车厂家不断发表讲话,在那里一厢情愿地对媒体发布一些虚拟的乐观消息和对未来设想的宏伟计划。
前不久,6月17日在哈尔滨《中俄汽车市场论坛》上,我曾直直言不讳地表明自己对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的忧虑。
我认为:中国汽车在俄罗斯没有以质量和服务去树立品牌,而是始终采取低价策略,与俄国本土的主流低价车拼杀竞争。中国车没有进入俄外国车的竞争圈,而是直接地打击俄本土主流汽车。
这当然犯了兵家之大忌,必然会遇到本土汽车的顽强抵制。今年我在访俄期间,许多俄业界友好人士也对中国车的定位表示很不理解,他们对中国车的前景表示担忧。
正因为如此,在哈尔滨会议上我提出:中国车业的做法,是否有利于两国汽车产业的互利共赢发展,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与本土汽车抢夺俄罗斯市场的中国汽车究竟能走多远,请大家注意观察。(发言稿见新浪网《中俄企业加强协作 共同打造中国汽车品牌》)
话音未落,俄罗斯开始出现一些情况,这些显然还不是全部。
奇瑞对俄罗斯“碰撞门”事件提出质疑,这完全可以理解,也有这个权利。但怀疑俄竞争对手如何,其实也改变不了什么。
俄罗斯是个成熟的汽车市场,我们的汽车进入了这个市场,就要有充足的准备,就要遵守游戏规则,就要研究这个市场,就要正确定位。你必须权衡各种因素,选取最佳的市场切入点。市场是大家的,中国是后来者,你要挤占市场份额,就要正确选择对手,就不能只考虑一己之利,低价去与本土汽车竞争。当你为自己的小小成就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也许倒霉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我们要发展平等互利、双赢互补的合作,那么看问题、处理问题就要全面一些,要考虑到俄罗斯方的利益和感情。我们要力争避开与俄本土汽车的拼杀,要敢于同在俄的外国品牌汽车去竞争。
有人提出,中国汽车行业走出去要“少一点作秀,多练点内功”。我很赞成这个观点。两年前,我就撰文表述了同样看法,叫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扎实”。可惜浮躁者并不喜欢这样的劝诫。
在俄罗斯一定要放弃低价竞争,要全力提升中国汽车的品牌。要做到这一点,真正主体并不是中国汽车出口经销商,而是具有自主品牌的汽车生产企业,是生产企业的领导,是决策人的思维模式和战略取向,也包括他们的眼光胸怀、管理水平和个人品格。
汽车企业要从自己做起,要奋发自强。要有志气把中国汽车做强做大。做大的基础是要做强,只有做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莫斯科拒绝批准中国汽车建厂组装,并不是政策上对中国歧视。早在去年8月11日我们就在新浪汽车网上撰文发表看法,《中国汽车入俄三年祭:政策无变化自己该总结》一文中,我们就指出:
客观地看,西方国家的项目之所以很快获批准,因为西方投资者都是世界知名的汽车企业,有品牌、有技术、有资金,他们的进入对俄罗斯汽车产业的发展必然会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看看中国吧,我们的汽车市场不是早已经给通用、大众开绿灯了吗?我们不也是“市场换技术”吗?
如果我们要从“中国受阻、西方受宠”中总结点什么出来,是否可以密切注意,西方汽车产业在向俄罗斯转移?中国汽车产能已经过剩,而俄罗斯是个急待开发的大市场,外国汽车资本显然要寻找新的市场。就是说,俄罗斯不仅是中国汽车出口的潜在市场,而且可能成为中国汽车的强大竞争对手。未雨绸缪,我们似乎应该看得远一点。
相比之下,涉及中国的项目,“既看不到中国汽车的先进工艺先进技术”(俄报语),又看不到中方投入的资金,而一旦廉价的中国组装车投入市场,对俄罗斯国产车势必造成冲击。换言之,组装中国汽车弊大于利,俄罗斯政府当然要权衡利弊。他们的办法就是“拖”而不批。哪一个国家都会这样做的。
所以,如果我们客观地看待问题,俄罗斯政府的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没有歧视中国的倾向。另外,俄罗斯加强汽车进口的质量认证,也不是技术壁垒,不是单独针对中国,而是对人民的生命负责,汽车作为商品毕竟有它的特性和要求。你的汽车质量好,就不要怕人家检测认证,更不要怨天尤人。
国人必须面对现实,尽管有时是痛苦的。我们早就应该估计到中国汽车在俄罗斯会遭遇到问题和困难。主要原因是中国汽车产业还不够强大,中国汽车还缺少自己的自主品牌。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新崛起的汽车产量大国,自己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可以在世界展示的新工艺、新技术。事情的关键就是自己不够强!我们为什么就总是追求低价格,而不能把汽车做得好一些呢?!
所以,我们从去年起就一直呼吁汽车界不要头脑发热,要冷静研究俄罗斯市场,把困难和风险估计足。
遗憾的是,我们的看法并没有引起汽车业的大人物们的关注,在他们面前展现的是笔直的出口道路,是满天的外国阳光,是越来越大的海外市场规模,似乎俄罗斯就等着中国车进入市场。
再以皮卡车为例。2003年5月是我们第一个把中兴旗舰皮卡推向俄罗斯市场,因此,可以认为我们对皮卡有一些发言权。
4年以来,国内的报道把个别企业在俄罗斯的皮卡成绩吹得神乎其神,其实中国的皮卡车在俄罗斯并无大的建树,数量不多,又几年徘徊不前,也没有树立起良好的品牌,早期的产品却在国内同行的低价挤压下退出市场。整个过程我们亲身经历,对俄皮卡市场的状况我们有切身的感受。可是这个皮卡泡沫却不断地被吹大。
俄罗斯至今没有皮卡的大市场大需求,而国内至今对在俄的皮卡“成功经验”和“远大前景”却一直津津乐道。我过去讲过,小布什可以开皮卡在自己的农庄与普京兜风,这是美国的时尚。而普京开的却是俄国的老伏尔加轿车请小布什观景,这是俄国的习惯。
要让皮卡成为俄罗斯百姓喜欢购买和使用的时尚车,需要时间,需要引导,需要过硬的产品,需要适合国情的广告宣传。迄今中国汽车在俄罗斯没有真正的广告投入,就这一点与西方汽车就有巨大的差距,所以,中国汽车被拒组装并不奇怪,确实需要从自己方面找找原因。你的汽车产业强大了,你的汽车广告深入人心,俄罗斯就会主动来请你组装。关键要把汽车做强啊!
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一些挫折并不可怕,挫折应该使人头脑清醒,应该激励起人们更加昂扬的斗志和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但是,挫折也可能使人暴怒不平,使人变得不够理智。我们希望国人采取第一种态度和立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应该指出,中俄两国有着传统的友谊,俄罗斯不乏有识之士。许多俄业界人士正在研究如何与中国汽车产业合作,共进共赢。
今年春节以后,俄罗斯方面就一直在努力研究如何树立中国汽车的品牌。我们从俄带回的十亿美元大单也在逐步落实之中。
比如,吉利在俄罗斯组装虽然受阻,但吉利的“金刚”和“远景”两款车被俄最大汽车进口商十分看好。我们陪同俄汽车大亨和主管官员先后三次访问吉利公司,杨健副总裁亲自接待和洽谈。
俄方提出第一步3年进口5万辆,并提出由俄方建立吉利汽车专卖店体系,把全俄近百家4S店中的10家第一批建成吉利专卖店,其总投资近一亿美元。我们在俄访问期间进行了实地考察。
吉利汽车组装计划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整车合作谈判。他们坚持认为组装的优势在于低成本、低价格。而这正是我们所反对的,因为它的市场价格定位直接与俄拉达主流汽车发生冲突。
我们始终认为在俄组装吉利汽车目前无法获得俄政府批准,但我们的看法难以使人们信服。这次“21世纪”记者把俄政府拒绝吉利汽车组装的消息公开披露,将加速我们与吉利汽车的整车谈判。
哈尔滨会议上我们提出:中国汽车在俄市场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敢于从露天大卖场登堂入室,敢于同外国品牌汽车同场竞争。
中国轿车手动标配1.6在俄罗斯的价格应在15000美元上下,并且在4S店里销售。这样,就完全避开了与俄本土同类汽车的正面冲突。吉利等轿车的设计、做工、质量完全适应这个档位。它比西方的价格便宜,又比俄本土汽车稍贵,恰好介于二者之间。
4S店本身就可以提升中国车的品牌,给人以可信赖感。在这个价位上,使用者可选购各种补充配置。同时,我们不断改进售后服务和零部件供应,逐步提升我们汽车的质量和品牌,价格的上升空间也是现实存在的。我们要有信心赶超韩国汽车甚至西方汽车。
所以,面对最近俄罗斯传来的对中国汽车的“不利”消息,我们再次建议,大家一定要自省,要放弃低价竞销,要与俄罗斯同行加强协作,共同努力在俄罗斯市场打造中国汽车的品牌。希望汽车生产企业要多一些扎实,多一些真功夫,下决心把中国汽车做好做强,开发更加广大的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海外市场。
(希比利汽车出口公司 祝景成)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