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车平均故障率达七成 降价背后质量“缩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1日 01:35  北京娱乐信报

  新车上市没多久就降价!这是近日车市发生的怪现象。一般情况下,新车型上市,老车型降价以增强其与新车型的竞争力,促进销售。但是新车就开始降价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专家指出,一些汽车生产企业迫于汽车价格下降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不得不采取对产品质量“缩水”的办法以降低成本,从而导致大量“改进”后的新车质量问题日益增多。

  数字

  新车的平均故障率达77.1%

  年度全国轿车用户满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测评新车的平均故障率达到77.1%,每百辆新车故障次数为338次,比上年246次明显增多。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工作部部长樊天顺对此曾公开表示:“这说明这一年新车的整体品质有所下降。”

  另外,2007年一季度中国汽车质量与售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也指出:与同期相比,用户对新车产品质量的投诉仍呈上升趋势。与去年同期相比,在汽车用户提出的投诉中,要求赔偿、换车、退车的比率明显提高,维修成本增加迅速是造成赔偿要求的主因,而久修不好和用户维权意识增强则导致退赔要求增加。而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都在于汽车出厂时的质量问题。

  在对近百位车主的调查中,有66.03%的人认为汽车质量和汽车降价有必然的联系。对于汽车降价的原因,有52.42%的人认为是汽车同类车型市场的竞争导致,有22.58%的人认为是造车成本的下降,只有18.82% 的人认为是汽车的配置减少。

  调查

  降价减配置就是逗你玩

  专家表示:汽车降价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与国际市场相比,国内汽车价格仍有降价空间。当价格竞争空间越来越小的时候,有些企业为了追逐利润而采取降低汽车配置等方式压缩成本,结果导致新车质量“缩水”问题突出。

  比如在选用某一零部件材质的时候,先前的安全系数可以达到1.5,但后来为降低成本,设计的安全系数只有1.2,厂家仍然可以说没有降低标准,但整车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则大不如前;还有配置的变化,如对内饰、外观做一些大改动倒容易发现,但对用料的更换,即使是专家也不一定能够发现。一辆车有两万多个零件,如此“节约”,质量下降也就毋庸置疑了。

  很多人因此说汽车的降价空间真大。但事实上,很多人都看到了原先价格的虚高,却忽视了质量上的改变。同一款车型,每一批其实都或多或少不一样,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都有。比如原厂进口配件变成国产的,成本差价动辄上千元。轮胎也是如此,第一批用的和第二批用的很可能就不一样。也正因此,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车价却没有停止过下降。

  揭秘

  新车降价质量跟着缩水

  厂家汽车价格下调有四方面的因素,第一方面会发现配置的减少,这些配置有的东西是可以看到的,有些即使是专家也不一定能够发现。第二点,变换装饰,比如对内饰、外观做一些大的改动。第三点,材质更换。第四,后期的服务上大大缩水。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在分析他手头上老款奥拓羚羊时说道:大概在2003年和2004年的时候这两款车是降价的先锋主力,它们的价格降得很厉害,他拿到的车型变化,最主要的是内饰不同,空调的配件在每次降价几乎也会不同,风扇第一批上海产的比较多,再后来变成江浙一带的小厂生产的,这样价格一下子降低不少。还有内饰的材质,刚开始的质感比较好,到了降价后期质感差一些,而且味道更差一些。再有一个是特别简单的离合器的钢线,降价前后不一样,原来的离合器钢线是一个钢丝索自带碳粉和润滑装置,到了后来变成单体钢丝外面有一个简单的润滑油,那个润滑油是后加上去的,不像当初那种是在制造出钢线时就有的,后期换了离合器钢线断的故障率就高了。

  建议

  对新车的反应最好慢半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在经历了数量扩张的阶段以后正在进入以质量品种服务为重点的竞争阶段。行业竞争激烈会诱使出现更多质量问题,而今后的竞争焦点也将逐渐由价格转移到质量和服务方面。这一点对于持币待购的消费者而言则更需要多一些理性。在汽车行业利润较低,一些车型已经接近国际价格的时候,不应再把关注点放在价格上,而应更多关注汽车质量、使用价值及驾乘安全性,以排除厂家受降价和市场竞争压力牺牲质量换市场的可能。

  专家建议:盯准哪款车之后,准车主应该上专门投诉的网站去看一看,比如说质协的投诉网站等等,一个是看这款车有什么毛病,第二个是看看这款车的毛病是什么,如果集中一两个毛病这款车可买,如果说这款车什么毛病都有,那最好对这个厂家的车都不要买。质量问题如果分散了,说明这个厂家的质量控制能力非常差。汽车维修保障也保障不了那么多。另外,准车主们对于价格敏感度应该适当降低一些,对于车本身的安全性的设计还有安全配置的变化看重一些。大家应该仔细关心一下涨价和降价,特别是降价背后的东西,不要紧盯着价格又降了就去买或者不降就不买,特别对于新车型,专家建议大家稍微慢半拍。

  信报记者 侯娟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车市行情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