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远
不搞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力就是一句空话
今年的上海车展,由于一汽与东风的双双缺席,三大集团惟独上汽以庞大的阵容集中参展,上汽的自主品牌荣威简直是风头出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上汽集团、上汽股份董事长胡茂元,还对自主创新发表了很多独到见解,现摘其要者发表于下,以飨读者。
胡茂元说:“没有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并表示,上汽拼了命也要搞自主品牌,包括利用世界资源,与国际上的汽车工程机构合作,与产学研合作,与同行合作等手段。
他强调说,上汽搞自主品牌的目的很清楚,就是为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是市场无形的手在起作用,而不是为了自主品牌而自主品牌,也不是政策性的问题,他说:“这是问题的根本”。
他说,本土化开发对提高本地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是有好处的,如果没有泛亚,就不会有今天大众的开发,大众也是被逼出来的。所以对合资企业,我们也“必须逼着它们做。”
他认为,如果上汽的自主品牌搞上去了,两家合资企业的本土化开发能力还会进一步提高,这对我们零部件的发展有利,否则将来零部件的发展就很被动。现在的有利条件是,可以利用第三方资源跨越式发展,可以一对二,一对三合作,他说“这是加入WTO的好处”。
他把荣威定义为“上汽完全掌控、改进的国际品牌的中国化”,荣威为上汽集团建立国际品牌打了基础,双龙也是上汽集团掌控,是“改进的罗孚技术的全球化输出”。
他还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对南汽名爵表了态,祝贺南汽取得了这样好的一个标的,“我们和南汽走的是同一条路,都是正确的”,并把与南汽联合的橄榄枝递给了南汽。同时也认为,两家产品的技术来源是一个根,有雷同之处,在市场上会有一定的竞争,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性。而“适当的竞争会促进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利于消费者,竞争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如果谁不想竞争那就请他到计划经济的国家里去”。
奇瑞搞出了自主品牌产品,胡茂元说,我们大集团对此不要不高兴。第一句话,大集团没搞出自主品牌确实不光彩,第二句话叫“服气不服输”。这是上联下联,还有横批,就是“拼命干,走通天堑一条路”,就是要拼命干,搞出自主品牌来。
他还认为,搞自主品牌,从中央到地方要有一种气氛。他们在罗孚基础上搞的自主品牌荣威,对80%左右的零部件都进行了改进,有100多项的二次创新,在舒适性和功能性两方面进行了改进,提高了主动安全性能,排放从原来的欧Ⅲ提升为欧Ⅳ。是“源于罗孚,优于罗孚”,完全能够为中央服务。
只有中国人讲“不”是不够的,还要外国人讲“yes”
说到上汽为什么不把上海牌用在荣威上,胡茂元解释说,“不是说上海牌不好,我相信上海牌一定不差。只是因为荣威是公务性质的车,特别是荣威750,用了上海牌子就带有了地方色彩,担心其他地方的官员坐起来就比较为难,可能会因此而少掉很多市场。”他表示,他们要选择一个比较适合的产品叫上海牌。上汽集团副董事长、上汽股份总裁陈虹则表示,能源问题关系到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整个中国经济转变增长方式,上汽对这个问题高度关注,所以要用新能源汽车做上海牌的起头,上海世博会时,大家就能看到他们的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
胡茂元认为,产品创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自主创新要有个过程,毕竟世界汽车工业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而我们相对还是晚了一点。人家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拿来。
他将自主开发归纳了四个层面:有些根本不做;有些是拿来主义;有些是联合开发;有些必须要自己做,否则还得受制与人,比如有些零部件。他认为,联合开发最多是50比50的发言权,实际上技术在人家手里,还是人家发言权多,因此有一些核心零部件一定要自己做,收购也可以,但要完全由中方掌控。在必须自己做的同时,大量的是拿来主义和联合开发,因为这样做成本最低,速度最快。
他认为跟国外企业打交道,有时候也要站在人家的角度考虑问题,使他们也能接受,这就叫“合作共赢”。现在中国人能够说“不”了,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在经济问题上,中国人仅仅讲“不”是不够的,还要外国人讲yes。只是中国人说“不”,事情可能就做不成了,要外方讲yes才能做成。他说,这都是他们过去在长期合作中总结出来的“简单道理”。
他说:“合作双方的互相信任很重要,上海大众开发出了一个产品,大众对开发能力很认可,但是随之德国人也有担心的地方,所以要做工作。“不是我要你做开发,而是这个企业不搞开发,将来大众的产品在中国就卖不出去”。要跟他讲全球化与区域的个性化怎么结合的道理,尽管跟他讲这种道理要花费一段时间。
陈虹又补充说道,现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市场上的国际化品牌非常多,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构成,国际化的成分也是非常之高,无论从品牌角度讲,还是从汽车工业构成来讲,我们国际化的程度都超过了日本和韩国。上汽第一款自主品牌产品荣威750在国内启动,但是要同国际品牌媲美,是国际品牌运营的系统思想,这也可以看成是上汽海外战略的前奏。
合资企业的开发也是中国的自主开发
“合资企业也是中国的企业,合资企业开发也算中国的自主开发,本土化生产就是这个概念”,胡茂元的态度十分明确。
现在合资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受政府政策的作用力比较大,不搞不行,是被动做的,做的深度是不是为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需要研究。现在合资外方普遍认为,它本身已经有一个很庞大的研发系统,产品已经生产出来了,合资企业再搞开发,岂不是花两份钱?
胡茂元说:“合资企业要不要搞自主品牌,是由市场决定的,靠市场机制起作用”。作为合资外方,如果他认为它的海外资源完全可以支撑它的市场,它当然不愿意再搞研发,这是一般规律。如果硬要它做,没办法,就多少做一点,用来表示听你政府的话,但是没有可持续发展力。他说,“这可能是一种策略,是要从另外方面得到回报的”,现在有些跨国公司就是在投你所好,它搞的自主品牌只是打了个幌子,真正的技术还是没给你,它真正的诉求是在不打幌子的那一块。
但事实上,现在中国市场反应速度那么快,海外的研发机构根本反应不过来。此外,对中国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它们在海外的总部和研发机构也很不了解,胡茂元分析道。迄今为止,只有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做得相对好一点,因为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相对比较接近,因而日系车子在中国市场反应比较好,但是基本性能还是德国和美国车子好。
在这种情况下,合资企业不搞本土化开发,就不能适应市场这样的快速发展,不能提高竞争能力,在市场竞争面前就会败下阵来。所以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不是我们要它搞,而是为了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不搞企业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胡茂元认为,现在中国消费者的挑剔程度以及对个性化的需求,在全世界是最强烈的,这就迫使合资企业必须要搞本土化开发,不这样做就会失去市场。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我们自己对产品的认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都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是不管怎么说,提出本土化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他说,技术进步是要花钱的,现在大家都讲“全球化平台”,目的是提高规模效益,最终是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含量,使产品能够卖出去。总体讲,全球化平台方向是对的,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全球化平台不等于百分之百拷贝,尤其是受文化影响,各地方人的想法差别很大,对车子款式、功能的需求都不一样,全球化平台的产品不一定能适应各地的市场。上海通用把通用的产品改了,市场反应就很好。上海大众对帕萨特、POLO的改动,从技术角度讲并不多,但是市场反应截然不同。现在上海通用的产品都说好,连美国人自己都认为改得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