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永钧) “两税合并”这一重要法规即将付诸实施,必将给汽车行业带来剧烈震荡。享受了十余年“超国民待遇”的外资企业,在税收方面从某种程度上终于和内资企业重新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在当今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国内汽车市场,中外合资企业将受到自主企业更加猛烈的冲击,从而使汽车行业竞争格局可能产生变化。
自主和合资博弈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吸引外资,中国一直给予外资企业10多种税收优惠待遇。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名义税负为15%,实际税负水平为11%;而内资企业名义税负是33%,实际税负为23%,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实际税负水平更高达30%,两者相差10多个百分点。
“两税合并”的呼声已经在中国喊了许多年,但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使其久久不能成为现实,其中最大障碍是一些涉外企业担心影响既得利益,而相关部门担心“两税合并”会影响外商在中国投资的积极性。自1994年中国实行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开始,外资企业就拥有了“超国民待遇”,而十几年来,内资企业一直期待着能与外资企业在税率上平起平坐,公平竞争。
这种对内外资企业税收上的严重不公平,使得国内企业难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内资企业本来就比外资企业“矮半截”,又怎么在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竞争呢?在最近一项对汽车企业的问卷调查中,63%的企业认为“两税合并”早就应该实施了,这不是偏向内资,而是还内资企业一个公道。
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新的发展阶段,自主开发的各种条件在逐渐成熟,汽车需求规模迅速扩张,我国的自主品牌开始大显身手;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在我国正在形成,已经具备了与合资企业公平竞争的技术和实力,但如果外资继续享有“超国民待遇”,就等于压制了内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两税合并”政策势在必行。
几家欢喜几家愁
“两税合并”将对目前实施多年的税收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一旦“两税合并”方案实施,对于目前合资汽车公司和自主品牌汽车公司的利润将产生此消彼长的局面。
“两税合并”后,合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将由15%调整到25%,而内资汽车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将由33%降至25%。内外资税率并轨,最高兴的就是国内汽车企业,应该是中国自主车企“翻身”的一个机会。
这种集体利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主车企本身税率降低,竞争力增强;第二,竞争对手税率提高,此消彼长,生存空间缩小;第三,虽然国家对外资投资一些产业会有税收优惠,但汽车产业并不在此范围内,相反,国家对自主品牌却有鼓励措施。
比较而言,由于乘用车中轿车上市公司利润来源主要是合资企业,而合资企业在税改前享受低于内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故两税合并后,轿车上市公司盈利将受到一定负面影响;而商用车主要是内资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较少,两税合并利好于商用车企业。
和自主品牌企业的普遍关注相比,多数跨国汽车公司和合资汽车企业则对“两税合一”却高兴不起来。现在,内资企业所得税进一步减少,而外资企业所得税却要提高,一增一减,原来的优势可能不复存在,在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财务成本的提高,使得利润空间缩小,有可能必须通过提高车价来弥补损失,结果只会丧失更多市场份额。由此带来的影响,对跨国公司来说,几乎是灾难性的。
车业竞争格局可能生变
在不久前一项“两税合并后,哪个行业竞争格局最有可能发生转变”的社会调查中,47%的受访者选择了“汽车业”,两税合并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汽车行业竞争格局产生变化。
按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6年自主品牌轿车累计销售达到98.28万辆,仅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5.67%。换句话说,外资品牌轿车占了高达75%的份额。
要想改变外资主导的行业格局,自主汽车企业必须拥有更雄厚的资金实力,企业税率的降低给自主企业带来了这样的机会。
目前,汽车内资企业所得税率为33%,合并后为25%,也就是减少了8%,假设其他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这等于增加了12%的利润。这并不是小数目。自主企业因此增加了很多竞争手段。价格是竞争最有力的武器,所以,两税合并后,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自主企业降低车价,让利于消费者,以求得挤占原先合资品牌占有的市场份额。目前,在同档次产品上,自主品牌产品的价格仅为合资品牌的60%左右,新的所得税调整,随着自主汽车企业税率的调低和合资企业税率的调高,二者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对合资品牌冲击更大。还有可能是,自主企业将税率降低后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改善研发力量、营销和扩大销售网络,这些都增强了自身竞争力,对合资品牌构成了威胁。
对合资企业来说,所得税双轨制终结后,老的外企可能还有3-5年的过渡期,换言之,合资汽车企业仍然可以利用这个过渡期,作出适合自己的调整。一方面调整税率的影响不会马上体现出来,即便有影响也是五年以后的事了,而且如果企业在过渡期内适时进行调整,则完全有能力将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