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常熟名刹古塔:聚沙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9日 16:55  新浪汽车
     聚沙塔,原称“聚沙百福宝塔”,位于梅李镇东梢。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八面七层,高20多米,系仿木塔楼阁式砖木结构。1995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塔檐、塔顶残毁,塔身逐渐破败倾斜。市、镇两级政府在1993年完成塔身纠偏扶正工程,1997年又完成全面修复工程,2000年基本完成建造塔苑工程。

    千年古镇梅李,自古为常熟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素有“东乡十八镇,梅李第一镇”的美誉。聚沙塔是镇上的一座标志性著名古塔。一聚沙塔,全称为“聚沙百福宝塔”,坐落于梅李集镇东市梢,临常浒河。梅李原地处长江江滩,聚沙塔作为镇江之宝,镇潮水冲激,故取名“聚沙塔”。据史料记载,此塔为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邑人钱道者所建。1991年10月,常熟市人民政府将聚沙塔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聚沙塔八面七级,塔身为青砖扁砌实墙,塔室为正方形,底层正方位开门,其上各层相闪二门二窗。以上施腰檐平座,低层有副阶周匝,翼角起翘。塔内有楼板及扶梯,可盘旋而上,直至塔顶,系仿木塔的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聚沙塔下原建有“法云禅寺”,北有古银杏两棵,高过于塔。后寺院塌毁,银杏尚存一棵。塔四周也是荒滩废墟。1986年11月起,梅李镇人民政府依塔修建农民公园,公园取古塔之名为“聚沙园”,园名由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济夫所书,经过数年的建设已颇具规模。

    聚沙塔历经风雨,几经修葺。明崇祯时重修,换塔顶钵体。清康熙年间又换刹杆下的横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僧雪林与里人邓氏兄弟三人集资修寺塔。清道光十年(1830年),楼梯楼板及毛檐走廊为野火所废,仅存顶上三层也日益残破。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十五日,塔顶最上部被台风吹坠,与宝顶同时坠下有铜小佛十八尊,抄经一部,塔图一帧,惜于1937年沦陷时遗失。塔身自此也逐渐倾斜。1981年11月10日,常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为减轻塔顶负荷,雇人将倾斜的覆钵和塔刹取下。铁铸的覆钵上有阳文三行:“大明崇祯十年(1637年)岁次丁丑四月吉旦众信重修。”承托刹杆的大柁下刻的铭文为:“大清康熙岁次丁未(1667年)仲夏吉日众信重修”(覆钵、塔刹等文物现都保存在聚沙公园内)。残破的聚沙塔第七层塌掉一半,其余各层也均有不同程度损坏。墙壁内外留有部分粉刷的灰浆残迹,有土红色及白灰浆两种,土红色符合宋代《营造法式》所谓“丹粉刷屋舍”的制造方式。塔底层陷入泥土1米多,塔内成为空筒体。塔虽破残,却保留了南宋流行于南方的塔形制和部分较完整的构件,这对研究江南宋塔具有较高的价值,尤其是其“须弥座”(底座)部侧的精细原砌筑件,据文物部门考证,在全国古塔中,实物尚未发现有第二例,仅有书籍记载,由此可见聚沙塔独特的历史文物价值。塔身高22.68米,自重约300吨。1992年,对聚沙塔进行检查与测量时,发现塔身倾斜已越来越严重,倾斜方向为北偏东12度,偏离中心达1.325米,比1987年测量数据又增加了23厘米。百姓心目中的圣物千疮百孔,危在旦夕,抢救古塔已是迫在眉睫了。二聚沙塔处于危险之中。在1992年梅李镇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们建议修缮古塔。同年,在常熟市第九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梅李代表、知名中医王天如提出了修缮聚沙塔的建议,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即,梅李镇人民政府会同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专家对塔进行了大量的检测取证。同年冬季,获国家专利权的纠偏专家曹峙中来梅李对塔进行考察并指导倾斜测量。在取得一系列数据、进行了多方科学论证后,镇政府和市文管会对聚沙塔纠偏修复达成了共识。

    1992年底,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向市政府提出报告,要求立项维修聚沙塔。市政府同意立项修塔。1993年2月12日,梅李镇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实施修复聚沙塔工程的决议,将其列为镇政府实事项目之一,并随即成立了修塔办公室。聚沙塔纠偏修复工程提上了市、镇两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喜讯传出,梅李人民奔走相告。梅李照相制版厂毛瑞生第一个自愿捐资1000元,江苏旋力(制管)集团捐资100万元,梅李信用社、江苏良基集团、梅李聚沙集团、梅李电力管理站等单位都捐资捐物。八方乡亲也踊跃捐资,对修缮古塔、保护古文化遗产表示了极大的热诚。4月,市财政下拨修塔专款18万元。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拨款30万元,省文化厅出资10万元,梅李镇也筹集到50万元。三实施修复方案,首先要把倾斜的聚沙塔纠偏扶直。1993年4月14日,梅李镇、市文化局同浙江建筑技术发展中心签订了纠偏合同,由浙江建筑技术发展中心承担聚沙塔的纠偏和加固工程。5月9日,浙江省余姚市华夏建筑公司开始了古塔纠偏工作。

    原先的塔基部分堆土较高,待挖去1米左右的堆土后,塔体四周露出青石块的原貌。墙体的八个面中,有的面是整块的青石,有的是二块拼成,每块石块高度在75厘米左右,厚约30厘米,重约2吨。根据初步探挖发现,聚沙塔似一个上细下粗的圆筒竖在地上,既没有地下基础,也没有比墙体更开阔的平板结构,如此不可思议的建筑设计,令人惊叹古人的智慧。底座边泥土挖去后,施工人员在第二、第三、第五层塔体四周分别竖木板,用钢缆捆上,然后从钢缆上向西南方向及左右45度分别拉三道风缆,以便在纠偏时稳定塔体。同时,将二、三层塔身上门窗洞用砖块侧封,增强塔身的整体稳定性。为了保持塔的稳定性,施工人员为聚沙塔浇注了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工人员在离塔体四周1.5米处向下挖掘,直挖到比塔基底低20厘米,在挖好的空穴中紧靠塔体扎好直径16厘米的螺纹钢梁架,然后浇铸混凝土体。为确保安全,施工分四次进行,八个墙面对称,二个面为一组,交互进行浇注混凝土。浇好的砼体呈斜坡状,内侧厚达65厘米,离塔1.1米的厚度为20厘米。砼体与塔基融为一体,塔基的直径也从原来的4.15米扩大到6.35米,整个支撑承受面从原来的17.2平方米扩大到40.3平方米。在浇铸好的砼体的八个面上,每面各钻三个直径各为30厘米的垂直孔,共24个孔。通过这垂直孔用钻机向下钻6米深的洞,再把石子填入洞中,将水泥浆用高压压入洞内灌满,形成“树根桩”,以此来增强地基耐力。由于塔身向东北方倾斜,因此又在这一方增加了5个“树根桩”。

    纠偏工作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否则就会彻底毁掉这一历史文物,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市、镇两级领导、施工单位倾注全力,围绕安全问题一再讨论方案,共同对纠偏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决定纠偏采用“沉井”方法,在保证东北方位塔基地面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使相对方位的地面下沉,由地表的变化使倾斜的塔体复位。施工人员按照规划方案,在离塔1.5米的西南角设主井,左右45度各分设沉井一个。根据选定位置,先浇铸一个直径2米的混凝土圆圈,上面砌好井壁,井壁朝塔面留几个多孔洞。然后在圆圈内向下挖去泥土,使之逐渐下沉,到6月下旬,三个沉井到达了预定深度。在井里通过井壁上的孔洞向塔基方向钻挖,去除少量泥土。在施工中,发现塔基底下有“梅花桩”,取土受阻。专家和技术人员研究后决定加深沉井,一直到6米深时,才顺利从塔基底取土。

    1993年7月21日,发现塔体上绷紧的钢缆变得宽松了,说明斜塔已经开始复位。此后,施工人员开始严格控制地表变化程度,每天三次用仪器进行监测。到8月17日和8月23日,主井两侧的沉井完成作业被填实。9月2日,根据塔五层顶部中心挂下的垂球指向测量,与塔底中心点仅北偏1.5厘米,经过140天的日夜施工,聚沙塔纠偏和基础加固工程竣工。10月20日,市、镇有关领导、施工单位以及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教授、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戚德耀工程师等,对纠偏和基础加固工程进行验收,认为达到了预期目的。牵挂人心的斜塔终于挺直了身躯。四聚沙塔的纠偏成功,为全面修复奠定了基础。三年后,古塔仍保持了纠偏效果,1997年虽然11号台风影响也未差分毫。在国家文物局、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梅李镇人民政府决定全面修复聚沙塔。中国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常熟市文管会联手设计修复图纸。图纸按照南宋时代江南古塔的大致形制和残存的聚沙塔身设计,效果尽可能接近原造时风貌。这一方案经审核被采纳。修复工程招标时,常熟市古典园林建筑工程公司以108万元中标。

    1996年7月25日,举行隆重的开工典礼,拉开了重现古塔风采的序幕。

    市古建公司为保证修复聚沙塔的工程质量,抽调了精兵强将,保证了修塔工程所需的雄厚技术力量。修塔人员首先围绕塔身搭建了高约24米的竹架,竹架上天桥从地面盘旋到顶,施工时可到达塔外墙的任何一个部分。在竹架上看塔体,发现其破损程度远比在地面看严重得多,特别是塌掉一半的第七层,随时都有解体的可能。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文物修复必须“修旧如旧”的原则,又要保证施工中古塔的安全,技术人员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确定了修复方案和步骤。在第五层顶部陷进部位,加浇混凝土腰箍,以稳定第六层墙体,并拆除解体后残存的第七层,然后再修复墙体。墙体修复工艺精细,每道墙角自下而上都是圆形扁砌砖,顶部有“斗”;墙面有棱角分明的凹凸结构。要用形状各异的砖块补上去,这些砖块要用切、割、凿、削、磨多种工艺加工,加工后的砖块补上去后要与原来的角面相吻合。在修补墙面的同时,还要在墙体里同步安装木箍方和腰檐平座的木结构主件。经过四个月的精工细作,墙体的修补工作顺利结束。

(编辑:郭海霞)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