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越卖越火调节失灵 新汽车消费税没挡住豪华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4日 08:47  财经时报

  新消费税在调整汽车市场结构,抑制大排量汽车生产和消费方面没起作用

  作为新一轮税制改革“排头兵”的新消费税出师不利。过去的一年中,由于车价下降、关税下调、燃油税迟迟不能出台等多种原因,被寄予厚望的新消费税没能在调整汽车市场结构,抑制大排量汽车生产和消费方面发挥作用。

  豪华车越卖越火

  春节长假刚过,人们重回正常生活轨道之时,华晨宝马3月5日突然宣布,新宝马5系典雅型3个车型在全国上市,价格平均比老5系降低4万元以上。此举不仅将国产宝马的产品增加到10个,也让许多消费者心动不已。与此同时,宝马还调整了中国方面的高层人选,吴佩德被宝马集团与华晨汽车共同任命为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宝马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目的:加快追赶奥迪,成为中国豪华车市场的老大。

  虽然目前还无法判断,此次降价能否与2005年国产宝马高调降价产生的市场影响力媲美,但按照宝马的计划,今年华晨宝马的产能将提高到4.1万辆,如果不采取一定的促销手段,达到这一销售目标或许还有一定压力。

  与宝马的大动作相比,其竞争对手在中国市场的进步毫不逊色。奥迪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在遭遇春节长假,市场销售整体下滑的情况下,奥迪2月份在中国大陆共售出汽车7208辆,较去年同期增长29%,并首次同时超过英国和美国市场,成为奥迪全球第一大海外市场。价格昂贵的进口奥迪增长更是迅猛,仅2月份,奥迪A8L就售出250辆,奥迪Q7售出216辆。

  另一德国豪华车厂商奔驰同样势头强劲,前两个月,奔驰在中国大陆的销售同比增长了67%;其中S级车售出2230辆,同比增幅高达110%。

  消费税调节失灵

  来自中国豪华车销售重地温州市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前两个月,温州汽车零售额比上年增长了37.6%,增幅提高33.8个百分点。并且与2003年以前,各种汽车品牌在温州全面旺销不同,这次增长主要集中在少数品牌身上。该市几家专营“宝马”、“奔驰”的专卖店,1月和2月的月度销售额均在1亿元左右。截止到2006年底,温州市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已达20.5辆,为浙江省首位。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数字足以表明,经历了去年的“井喷”之后,中国豪华车市场今年进一步升温,并且朝着排量更大、更豪华的方向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是新消费税实施之后发生的。2006年4月1日,新消费税登场,汽车是重要的调整税目。排量2.0至2.5升、2.5至3.0升、3.0至4.0升、4.0升以上的乘用车(含越野车)分别上涨了1%、4%、7%和12%。

  针对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消费税调整,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当时对媒体称,新消费税相对减轻了小排量车的负担,体现出对生产和使用小排量车的鼓励政策。还有人认为,新消费税有助于调整汽车市场结构,抑制大排量汽车的生产和消费,鼓励小排量汽车的生产消费。

  然而事实具有相当的讽刺意味。中国汽车再度“井喷”的去年,被鼓励使用的微型轿车(1.0排量以下)是唯一出现负增长的细分市场;而在抑制之列的大排量豪华车却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

  存在的意义何在?

  一年来的实践表明,新消费税没能达到抑制大排量汽车这一目的,应该算是失败。

  众所周知,消费税最重要的功能是引导消费,占中国税收总水平的比例不大。2006年全国消费税征收1885.67亿元。不仅在数量上与37636亿元的全国税收收入无法相提并论,其同比15.4%的增幅也远远小于全国税收增长21.9%的幅度。

  有关专家表示,回顾一年来的中国汽车市场不难发现,新消费税失去引导功能是一种必然。车市连绵不断的价格战让新消费税沦落为尴尬的摆设,比如此次宝马降价4万元这个幅度,足以抵消掉消费税税率上涨给消费者带来的负担。而去年7月1日的汽车关税下调,其幅度也不小于消费税上涨的幅度,可以完全抵消因消费税上调带来的负担。

  更重要的是,燃油税迟迟不能出台,也让新消费税无法单独发挥作用。西方国家经验已经证明,燃油税对引导消费者购买低油耗汽车,缓解能源紧缺,减少污染有明显功效。国际上一般也将其作为引导和控制消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调控手段。所以,用燃油税来调整汽车市场结构效果更好,但由于错综复杂的利益之争,燃油税在中国久拖不决。

  从1997年《公路法》草案首次揭开燃油税话题至今,燃油税屡屡被提起,甚至成为每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但10年来只见雷声不见下雨,让燃油税很像那个著名的寓言“狼来了”。那个说话不负责任的孩子,经常骗人说狼来了,以至于人们不再相信他的话。现在,麻木的消费者,已经不在意燃油税是否真的会出台了,这自然使他们在选择大排量车时毫无顾忌。

  由此不难看出,新消费税没有达到出台时的目的,至少在汽车这个税目上体现得十分明显。这样一来,新消费税就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地位,如果不能达到当初设想的引导消费目的,其存在的意义何在?本报记者 高斌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