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晓喆
今年冬天,香港气温创历史同期最高,莫斯科积不起雪,华盛顿的花没了“时间概念”,上海冬季平均气温创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无法回避。
科学家解释说,人类生产生活引起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破坏了自然界生态平衡,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多地人认为,对于二氧化碳的排放,汽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美国到欧洲大陆,政府管理部门不谋而合地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或燃油经济性标准。
减少汽车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汽车对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依赖,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面对全球变暖,政府首先选择汽车业开刀。
在美国,最近就有两件大事牵动着汽车业界人士的神经,一是布什政府提出了改善汽车燃油经济性提案。二是3月8日,美国国会批准成立了旨在专门推进环境相关立法工作的能源独立及全球变暖委员会。再看欧洲大陆,欧盟委员会2月7日公布了2012年起开始执行的汽车尾气排放限制新标准。这项新标准出台前经过了数月激烈的讨价还价,尽管如此,汽车厂商和环保组织对这个新措施丝毫不买账,这意味着,这番“讨价还价”并没有结束。
浏览一下美国和欧洲的汽车媒体甚至是综合媒体的报道,不难注意到汽车节能和环保这个老话题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甚至有在汽车行业工作几十年的专业人士判断,异常的气候现象将对汽车产业的各个方面产生革命性影响—————不论是对汽车技术的发展,还是对跨国公司的竞争格局等等。同时,这种影响将是超越国界、超越地域的。
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下,正在欧洲大陆和美国发生的大规模汽车制造商裁员、关厂,给汽车产业带来的苦涩都变得微不足道。因为这些苦涩仅仅是产业“内部矛盾”。针对更加严格的燃耗标准和排放法规,汽车制造商通过和政府管理部门“讨价还价”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和喘息之机,但这只是暂时的。汽车,如果不想成为众矢之的,必须“革自己的命”。汽车产业或许需要一次彻底的理性思考和自我反省。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