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汽大众谋王者之位背后 大众在中国的更大图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7日 08:38  财经时报

  一汽-大众高调降价背后,隐藏的是大众在中国的更大图谋

  车价骨牌效应的再次显现,是新王者诞生后的无奈之举,也使得各厂商对中国汽车市场重新定位。这一点在一汽-大众的降价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被动的突破

  近些年在中国捞得风声水起的大众,正感受到自己某些战略的失灵。不然,以一贯高傲固执的德国人的性格,不会坐视一汽-大众产品大范围降价,并高调地冠以“突破07”。

  3月7日,一汽-大众旗下除开迪外的所有车型全部降价,最高降幅达2.1万元。该行动号称是一汽-大众15年来最“狠”的一次降价行动,从降价的产品分布看,速腾是降价的主力军。

  “此举是因为去年速腾的销量并不理想,这次降价主要是扩大速腾的销量,接下去速腾还会有很多促销活动。”一汽-大众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作为去年上市的新车,速腾去年卖出3.51万辆,按说这个成绩很不错,但与大黑马凯美瑞的6.13万辆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这对于希望凭借速腾扩大中级车市场占有率的一汽-大众来说,是一个很难满意的结果。

  在大众“汽车价值的典范”的主张下,“物有所值”成为速腾的宣传策略。但作为A级车,速腾的价格跟B级车的老帕萨特却有一比。如果放在前两年,这样的定价算不了什么,因为一贯在价格上高高在上的大众,其品质在中国也有口皆碑。

  但紧随速腾上市的B级车凯美瑞,出人意料地定出了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并引发中级车市场降声一片,就连以加价著称的雅阁也未能幸免,目前在终端已经降价3万元。这使得刚刚上市的1.8T和2.0速腾立刻显得定价有些偏高。

  一贯看重品牌形象的大众,不可能做出上市后立刻降价的举动,无奈之下,被迫让速腾在竞争更为激烈的1.6级别车市拼杀,这对一汽-大众的确是个不小的损失。因此,速腾的降价早在业内人士的预料之中。而出于销售压力,经销商在终端市场也早就对速腾进行了让利。

  值得期待的希望

  这次降价被普遍看作是对偏高定价的修正,以让速腾更接近“物有所值”。但凭借大众在中国的影响力,一汽-大众的这个举动引起了车市的强烈震荡。

  3月2日,上海通用对旗下别克凯越全车系价格也进行了下调。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通用和一汽-大众先后宣布降价后,有近百款车型的市场价格走低,且尚无走稳迹象。据《财经时报》记者了解,受此影响,多家厂商正在密切关注市场状况并随时准备降价。

  如果不出意外,下月的上海车展开幕前,几家有新车型上市的厂商可能都会宣布对老车型降价。在北京、上海两大车展前后,车价跳水已经成了规律。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新车集中上市和进口车价格下降,是导致中低端市场重心下移的重要原因。

  一位专家告诉《财经时报》,凯美瑞的崛起,是迫使一汽-大众降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去年还是车市黑马的凯美瑞,今年已经是不折不扣的白马,并已经显露出这一级别车新王者的风范,去年,广州丰田凭借6月份才上市的凯美瑞,创下了纳税17亿元的佳绩。

  今年2月份,凯美瑞的销量猛升至全国第四位,为去年上市新车之首。在其取得巨大市场成功的同时,各厂商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中级车的高端市场“大有钱图”。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其上升势头仍在继续。

  迈腾正是因此应运而生,弥补了一汽-大众在这一细分市场的空白。据分析,速腾在其上市之前降价,可以为迈腾让出价格空间。由于这款车在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如果价格相对合理,有望与凯美瑞一较高下,这使一汽-大众充满了期待。

  背后的雄心

  来自大众内部的压力,也是一汽-大众发动突破行动的重要原因。近日,大众汽车集团销售与市场执行总裁雅戈比在日内瓦国际汽车展上表示,大众2007年前两个月的市场盈利主要来自中国市场,他希望凭借新车型在2至3年内,将中国市场的份额从17%扩大至20%。

  为实现这一目标,通过价格战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无疑是一个很有效的法宝。由于上海大众与速腾同级别的斯柯达尚未上市,一汽-大众只能单独降价。这使当年兄弟联手震撼出击中国汽车市场的好戏,此次未能再次上演。

  一些人对那场戏至今还记忆犹新。2004年6月,大众率南北大众两个合资企业发动价格战,在市场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拉开了洋品牌开打价格战的序幕。此后,价格战这一武器被各厂商反复运用,成为争夺中国市场的法宝之一。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财经时报》表示,由于大众进入中国较早、产品线较全,因此,中国的轿车价格体系事实上是由大众建立起来的,其一贯的高定价策略,导致很多品牌参照定价。但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今,这种价格体系已经坍塌,大众高傲的定价对市场不再有引导意义,价格战频频发生也就成为一种必然。本报记者 高斌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