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投诉:近四成发生在保修期内>> 国内汽车消费的狂热,也让汽车消费投诉呈现几何数增长,而其中对新车质量问题的投诉占了绝大多数。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国内有超过100款新车投放市场,这一数字刷新了国内车市新车投放数量上的历史记录,与此同时,广大消费者针对新车质量问题的投诉量也创下新高。>> 来自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年,该协会共受理汽车投诉类案件7000余件。统计显示,2006年汽车投诉同比2005年增长15.9%,其中关于新车质量问题的投诉占汽车投诉总量的68%。毫无疑问,上市新车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焦点。
- 调查显示:购车后一个月内投诉者占三成
消费维权组织3·15投诉网最新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购车后处在磨合期的投诉占到同类投诉的一半以上,甚至有大约30%的消费者是在购车一个月内进行投诉的,其中超过4成消费者投诉时车辆是在保修期内。
对于新车质量投诉相对集中的现象,3·15投诉网在其最近公布的《2006年汽车行业投诉统计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消费者对于新车质量问题投诉的增多,表明购车者的期望与产品的实际质量状况存在差距。
由于车主对汽车产品不太了解,尤其是汽车的专业知识不强,加上购车之时销售顾问有意或无意的隐瞒,导致车主购买后发现汽车的实际状况与期望值有差距。
- 解决汽车消费纠纷 亟待破解四道“难题”
在汽车“三包”规定尚未落地之时,有关部门并未明确汽车厂商应该承担哪些责任,消费者在应对汽车消费纠纷时,又有多少无奈呢?
首先,车主索赔过高可能让厂商无法接受。例如,厂家为尽量提升客服满意度,承诺在合理范围内给予消费者一定补偿或修复,然而消费者却坚持要求得到更多赔偿甚至是退车。
其次,举证不力让车主维权难上加难。例如,在平时保养、维修时部分车主不注意收集相关票据,待到投诉时需要举证才发现什么有力的证据都没有。
再次,缺乏权威认定:例如,部分消费者通过自己的日常使用,认为车的油耗、动力、音响、隔音等方面存在问题,而厂商则认为这些问题是在合理范围之内,导致双方各执一词,互不退让。
最后,维权成本过高让消费者不堪承受。汽车消费维权时,举证任务多半由车主来完成,但很多车主由于经济、时间以及结果不可预测等原因而不愿进行,等于间接放弃了维权的权利。
- 集体维权:汽车“三包”缺位下的无奈之举
一位长期关注汽车消费纠纷的法律专家告诉记者,索赔成本过高、举证不力、缺乏权威认定再加上维权成本过高,是摆在购车者维权路上的四道“难题”。
他建议,与其“单打独斗”,不如选择集体维权。去年国内发生的多起车主“状告”汽车生产厂商的案例,大多数都是消费者选择集体维权引发的:如一汽丰田锐志、皇冠渗油事件、菱帅部分车型刹车偏软、本田CRV尾部下沉……这一系列都是车主集体维权的典型案例。
然而,对于那些不能通过集体维权解决的汽车消费纠纷个案,执意维权的消费者又该何去何从呢?业内人士指出,这正是汽车“三包”规定出台后要解决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从开始起草、草案出台、收集意见历时四年之久的汽车“三包”究竟何时能落地实施,有关部门至今仍未给出一个明确说法。
(北京参考记者 杨小林)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