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罗孚的名义为中国自主汽车造一个“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8日 03:24  中国青年报

  1月31日,名爵品牌和荣威价格在同一天发布。

  对于这个巧合,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上汽故意给南汽一个下马威。细心的朋友,甚至通过两个企业未来的生产车型,推算双方博弈的进程。的确,凭借快捷的现代通讯工具,上汽不可能事前不知道南汽要在1月31日公布名爵品牌,因此选择同一天发布荣威价格决不是巧合。

  那么,这个巧合背后的玄机是什么?记者认为,借势宣传的目的大于竞争的需要。

  2005年,上汽和南汽前后购得罗孚的部分产权。一年之后的今天,再来争议到底谁获取了核心技术已经没有意思,重要的不同点是,南汽得到了MG品牌,而上汽因为半路杀出了“福特”,与罗孚品牌失之交臂。去年七八月份的时候,通过购买或者租用的方式,上汽获得罗孚品牌几乎板上钉钉。为此,上汽一度开动自己的宣传工具,为获得罗孚品牌造势。但没有想到的是,去年9月份,拥有罗孚品牌优先购买权的福特突然出手。上汽只好启动备用方案,推出了自主品牌荣威。尽管荣威从出世以来就以“英伦风范”作为最大卖点,但就品牌而言,荣威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全新自主品牌。

  在回应福特购买罗孚品牌的声明中,上汽说,“假以时日,还是能在国际市场上打造出中国人拥有的国际品牌”。不能否认上汽在自主造车上的远大抱负,但上汽打造的国际品牌毕竟还需”假以时日”。在这一点上,南汽因为拥有了MG品牌,说话的口气都大了几分。1月31日,名爵品牌发布的时候,南汽将其定位为“中国第一个自主国际汽车品牌”,英国MG车主俱乐部主席、MG车迷俱乐部副主席专程赶来助阵,还带来了“全球数十万MG车主对MG名爵的期待和问候”。

  南汽所做的一切“功课”都在宣扬,名爵是百年罗孚的真正传承者。那么,到底谁能真正代表罗孚呢?由罗孚75演化而来的荣威750抹煞不掉罗孚的烙印,名爵更直接借用了MG的品牌。无论是上汽还是南汽,在强调自主造车的同时,都急不可待地将百年罗孚披在自己身上。有了这个共同的诉求,谁来叫卖罗孚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对方叫卖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把产品高高举起,让消费者看清楚。这就不难理解1月31日的巧合,反正大家都在罗孚项目上花了“银子”,现在的任务是一起把这个舶来的汽车概念推销给中国消费者,至于展开正面竞争,还远远不到时候。

  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为什么两家大型汽车集团,在自主造车上都争着往罗孚上靠?事实上,就目前国内汽车产业链的完善和市场开放程度而言,只要有足够的资金,任何企业都有能力自主造车。上汽经过20多年的合资生产,积累了充足的资金、技术、人才。用上汽总裁陈虹的话说:“上汽自主造车,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南汽是我国最早的轻型商用车基地,拥有近60年的造车历史,先后与依维柯、菲亚特合资生产,是我国特大型汽车骨干生产企业。对于他们来说,推出属于自己的汽车产品根本不是难事,唯一的疑问是,选择自主造车后,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跑多快,走多远,如何维系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自主造车已经错过了最好时机。奇瑞吉利开始造车的年代,中国汽车市场还处于暴利时代,10万元左右的奇瑞风云一炮打响,一年销售5万辆让奇瑞成为业界“黑马”,随后更低价位的QQ成就了奇瑞的市场地位。回头来看,无论是奇瑞,还是吉利,其主力车型当时正好填补了市场空白。然而到今天,国内车市已无空白可言,就车型本身而言,“蓝海”战略已经失去实施的土壤。

  事实上,国内几家自主汽车企业目前运作得依然很艰难。基于自主品牌自身的弱势,车型基本都卖不出好价钱。华晨汽车骏捷上市的时候,董事长祁玉民说:“如果骏捷挂上合资企业的牌子,比如丰田的牌子,绝不会是今天这个价位。因此,骏捷低价上市,是没有办法也是无奈的选择。”源于较低的利润率,自主汽车企业不得不快速上规模,并努力开拓海外市场,但品牌的弱势同样延缓了发展的步伐。

  慢了一大步,但基于突破企业发展瓶颈的需要,上汽和南汽不得不跨进自主造车的阵营。于是,选择什么样的突破口来自主造车摆在了这两家企业的面前。像奇瑞、吉利那样从“草根”长起,代价定然是巨大的,有多大空间可以施展,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待,都是未知数。于是我们看到,上汽和南汽都选择了罗孚。

  有百年历史的罗孚品牌一度是英国汽车工业的旗帜,这颗世界汽车品牌阵营中“皇冠上的珠宝”先后被欧美汽车巨头抛弃,跌落尘泥。徘徊在自主造车大门口的上汽和南汽将它捡拾起来,细心擦拭,终于重现光芒。英国人应该感谢中国人,将他们的“老字号”救活;上汽和南汽也应该感谢罗孚,因为罗孚给了它们一个自主造车的“魂”。

  对于这样的结局,也许你要质疑上汽和南汽是在“拉大旗作虎皮”。但是,对此你也可理解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汽车市场不是依靠完全自主就能百战不殆的,重要的是看成效。对于上汽和南汽来说,高举罗孚的旗帜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策略。本报记者 武卫强

(编辑:李颜伟)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