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冷眼旁观碰撞评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6日 08:46  东方网-文汇报

  随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1月23日公布C-NCAP第二批6个车型的评价结果,这场事关汽车碰撞测试的“大赛”,终于落下帷幕。

  用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话来说,“12个车型共36车次的碰撞试验,前所未有地呈现了国内市场多种品牌乘用车产品在碰撞安全性能方面的真实表现……消费者将从更多车型的评价结果中,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但,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记者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去年推出C-NCAP计划时,显得非常匆忙,准备工作并不充分。相比欧洲NCAP从酝酿到形成花费6到7年时间,日本用3年制定NCAP考核评分体系,C-NCAP颇有些“赶时间”的味道。

  综观此次C-NCAP所设置的各项实车碰撞测试项目,不难看出其照搬了很多欧洲与日本NCAP的内容,同时与日本NCAP的测试体系更接近。

  当合资品牌“熟门熟路”地面对这份“国际化考卷”时,近几年才开始设计、开发的自主品牌,无疑只是一个“生手”。尤其在加分项目中,自主品牌很难占到便宜,而合资品牌却可谓“游刃有余”。以同一个标准测试一汽丰田皇冠和吉利自由舰,就好比将“千里马”和刚出生的“小马驹”编在一队一样,在起跑线上已经处于劣势的自主品牌,又有多少能耐在后半程发力呢?

  在美国和日本,碰撞测试均由政府机构担纲,其以最权威的评价体系鼓励技术进步,压制技术水平低的汽车制造企业,充分对消费者负责,指导其选购安全车型。而在我国,由不具备消费者渠道、受众面仅为行业内部的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执行的C-NCAP测试,如果有更具权威性的政府部门介入,其测试结果的可信程度也许会更高一些。

  当然,毋庸讳言,自主品牌与成熟的合资品牌汽车相比,在技术层面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2000年才实施正面碰撞安全法规,比日本晚了3年,比欧洲晚了5年,比美国晚了10多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普通的马种到“跑不死”的“千里马”,自主品牌需要时间,需要养料,更需要土壤,需要环境。也许当下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科学与理性的态度,自主品牌汽车在与合资品牌“角力”的赛道上,才不至于落后太多“身位”。

  本报见习记者王乐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