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汽车整车产品(包括乘用车、商用车、底盘及成套散件)出口许可证管理将正式实施。
去年12月31日,由商务部、发改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及国家认证委联合发出的通知指出,申领汽车整车产品出口许可证的企业,必须列入国家发改委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通过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且要具备与出口汽车保有量相适应的维修服务能力,并在主要出口市场建立较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
重庆汽车工程学会有关人士指出,尽管目前所有整车厂将依然以国内市场为主,但不久的将来,中国汽车出口量必然会持续增长。五部委联合发文,旨在未雨绸缪,“提前规范中国汽车产业出口秩序。”
自主品牌的出口热
有关各品牌汽车出口的消息络绎不绝。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集中在国门口的整车,几乎清一色属于国产自主品牌,这些品牌包括奇瑞、长城、吉利、长安陆风等,再加上后来者如力帆、哈飞、华晨、上海华普、中兴、双环——几乎自主品牌阵列集体加入了出口大军。
重庆汽车工程学会有关人士指出:“入世五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已跻身世界汽车制造大国之列,伴随着生产的崛起,中国汽车出口数量也在剧增。”
据海关统计,2003年,中国整车出口增长速度达到96%,总量为4.3万辆;2004年,出口7.8万辆,增幅80%;2005年出口17.3万辆,增幅达120%。按照中汽协近期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底,整车出口(含底盘)达到34.24万辆,同比增长98.13%;出口创汇31.35亿美元,同比增长96.62%。
2月1日,记者更从奇瑞汽车获悉,仅该公司一家就计划在2007年出口整车7万辆。
面对中国汽车出口热,业界似乎颇为理性。一位汽车工程学会人士表示:“现在中国汽车的出口地多数集中在中东、非洲等国,进入欧美市场的数量还很少。由于出口品牌众多,导致这些品牌在海外销售价格普遍偏低,甚至有些品牌是亏本做出口,需要理性对待。”
与自主品牌出口热相对应的,是合资品牌在出口问题上的沉默。
在此之前,有记者询问“合资品牌何时计划返销海外”时,华晨宝马总裁施润博仅表示,“我们会根据市场的需要考虑。”
业界认为,合资企业之所以并不热衷出口,原因之一是:一旦合资产品出口,对中方而言,价值链只是延伸到中国港口,而国外市场的销售和服务与中方无缘。而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其市场开拓原则,是在有足够大市场容量的地方就地生产所需产品。合资企业的中短期目标是做好中国市场,至于以中国为基地开展出口业务则要取决于未来结果。
合资品牌的落地潮
2007年开年,与斯柯达、沃尔沃等品牌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制造相对应,是众多国际品牌在国外市场报亏的消息,包括欧系、美系、日系车三大阵营来讲,2006年都是一个艰难的财年。
随着进口汽车税收政策以及中国汽车消费税税率的调整,国外汽车进口的优势已经被落地生产所取代。信报记者 刘隽刚 朱燕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