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红军著名将领陈昌浩之子,抗战初期,陈老由延安到了苏联———当时共产党人心中的圣地。那年他只有11岁,有幸成为在苏联成长的“红小鬼”之一。陈老在苏联渡过了12年的时光,毕业于苏联包曼最高技术学院,此学校在苏联的声望相当于清华大学在中国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向海外留学生发出热情邀请,不少欧美留学生纷纷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冲破各种阻力,回来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在苏联这个红色国度长大的陈老更不会例外,1951年大学毕业后便奔回祖国的怀抱。
回国时正值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汽是156个援建项目中最大的项目。周总理问他想干什么,大学学机械的他表示自己在苏联的汽车厂实习过很长时间,想搞汽车。总理听后非常高兴,旋即将他派回至苏联,代表一汽同苏联联络建厂事宜。
独特的成长经历和机遇,注定了他要在中国汽车业扮演不平凡的角色。对于这些,老人却不愿多谈,挥挥手说:“不过是机遇巧合,都是过去的事了。”
创业期的奔波
20世纪50年代初期,作为一汽的“第一名职工”,最早赴苏的代表,年仅20出头的陈老背着一汽的设计图样在中苏两国之间来回穿梭。1953年一汽选派500名尖子到苏联实习,都是由他办理的手续。他与苏联专家合作,负责工厂设计和生产准备工作,为3年建成一汽做出重大贡献。
聊起当年苏联老大哥对咱们的支援,陈老感慨万千:“苏联当时真是无私援助。他们包揽了所有的设计,把自己最好的设备提供给一汽。”
在苏联期间,他还得到了当时驻苏大使张闻天的信任,一些重大场合、机密谈判都找他做特殊翻译,并想留他在大使馆工作。已经参与一汽诸多筹建工作的陈老对汽车始终难以忘怀。当一汽厂长饶斌到苏联学习时,陈老抓住机会,托饶斌向张闻天说情,于1955年跟着饶斌回到国内。
回到一汽后,陈老先在生产设备处做文字工作,之后又到发动机厂负责技术工作。发动机厂是全厂最关键的一个部门,年纪轻轻的他是这个关键部门的技术负责人。
1956年,为了给一汽采购原材料,他跟随饶斌跑到东欧。在这些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转了一圈后,仍没有买到造车用的薄板,他们辗转到了英美控制下的联邦德国,7月14日一汽产品下线,在这样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这两位一汽的重要功臣却仍在国外奔波,在柏林给一汽发份贺电。在联邦德国,为了购买到我国参加“八大”的外国元首们乘坐的轿车,陈老还参观了奔驰的各个工厂,了解了当时西方汽车工业的先进技术水平。
60年代初,国家决定建立二汽,陈老是筹备二汽的5人领导小组的一员,负责选厂址等技术工作。他跟着组长饶斌,拎着皮包到处跑,被人戏称“皮包公司”。当时左倾思潮已蔓延至各行业,二汽的筹备工作也受到影响,某一位领导坚持要“进山”,到秦岭、大巴山等崇山峻岭间建厂。搞技术的陈老深知交通便利对于汽车厂的重要,力主选址背靠襄樊平原的十堰。
“再让我选厂址,我绝不选在山沟里,一定到平原去”。陈老异常决绝地说。“三线建厂糟蹋了几十个亿,浪费了三代人,父亲进去出不来,儿子跟着干还出不来,到现在孙子也出不来,生活太苦了。”老人感慨的语气里有惋惜、有无奈、有同情,脸上表情严肃:眉毛高挑,眼睛圆睁。
厂址选定后,陈老这些领导和另外几百名从一汽精挑细选出来的职工一道,在“九山、半水、半分田,垒起整整十道堰才能开出地来种”的十堰开始第二次艰苦创业。住的是“干打垒”,喝的是小坑里的黄泥水。在这样的条件下,负责工厂设计的陈老因地制宜,主持设计了以总组装厂为核心、其它27个专业厂呈蜘蛛网分布的建厂方案。
1962年到1965年间,陈老跑遍大江南北,参加了川汽、北汽、南汽、济汽、沈汽、北内、长拖等大型项目的规划设计等工作,这些中国汽车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厂都留有他的心血。
难逃的劫难
或许是喝过洋墨水、年轻有为遭人妒;或许是年轻气盛、讲话率直;或许是书生意气,不谙政治局势的微妙;或许是种种因素的叠加,五六十年代的每次政治运动,陈老都面临险境。
1958年的反右,他因为质疑过大跃进时全国大炼钢铁、捕杀麻雀等一窝蜂的狂热举动而被检举。多亏当时一汽的党委书记保护,他与“右倾主义机会分子”的大帽子“擦肩而过”。
但之后不久的文革,陈老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连汽车行业的1号人物,功高德勋的饶斌尚且被造反派揪斗,惨遭毒打。陈老这样与苏联关系密切的人更是在劫难逃。1968年,正在湖北十堰埋头苦干的他硬被拉回东北一汽,和其他老同志一样,开始经历造反派们的各种“礼遇”,最严重时差点被生生打死。被关押两年半之后,造反派又将陈老及其全家下放至农村。在农村的两年多时间,陈老做起了村里的木匠,和外界完全断绝了联系。捡回一条命的他下定决心要和汽车一刀两断。
焕发的青春
1972年,二汽辗转将陈老调回,一度心灰意冷的他又重新燃起热情。那时陈老才40多岁,正是年富力强之际,担纲起总工程师的重任。在国家一片混乱的情况下,他和其他几位领导带领二汽人实现每两分钟出一辆车,这种作业速度在当时居世界前列。之后还自主开发出2.5吨越野车、5吨载重车两种车型。
1980年调至中汽公司后,陈老参与多项大型合作项目的谈判,为改变中国汽车业单一生产中型货车的局面,实现以轿车为主的生产体系尽心竭力。他在天津支持创办的汽车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此机构被人戏称“就像陈老的儿子一般”,老人为汽车技术研发投入的精力由此可见一斑。他还较早地提出“轿车进入家庭、把汽车工业建成支柱产业”的设想。
许多历经文革的老同志重回工作岗位后都非常珍惜时间,抓紧一切工作机会。陈老亦不例外,1988年以来,他在尽国家科委专职委员之责的同时,仍不忘关注汽车行业的发展,2000年还曾就汽车行业的问题“上书”中央。直到最近,76岁高龄的老人才开始办理离休手续。
陈祖涛简历
1928年生人,红军著名将领陈昌浩将军之子。11岁到苏联,1951年从苏联莫斯科包曼最高技术学院机械系毕业回国,不久便被派回莫斯科联络苏联援建一汽事宜,作为驻苏代表,与苏联专家合作,负责工厂设计和生产准备工作,为3年建成一汽做出重大贡献,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1960年代初 参与设计和建设“红旗”轿车、军用越野车两个生产基地
1962年至1965年 参加川汽、北汽、南汽、济汽、沈汽、北内、长拖等大型项目的规划设计等工作
1965年至1968年 筹建二汽,作为5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负责二汽选址和工厂设计
1972年至1980年 在二汽主持技术工作,任二汽第一任总工程师
1980年至1988年 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
1988年至今 国家科委专职委员,参与国家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工作,关注汽车行业进展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