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日报车企竞争力排行:上海通用连续3年第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 08:29  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独家推出的“国内乘用车企业综合竞争力排行榜”2006年度30强座次终于排定。与上期(2006年上半年)相比,上海通用虽然得分有所下降,但是仍然毫无悬念地蝉联第一。自本报2004年首推此排行榜以来,上海通用已经连续3年包揽综合竞争力第一。

  本期,上海大众超越连续两年稳居亚军位置的广州本田,位列次席,而广州本田则退居第三。

  “80分+俱乐部”成员终于增加1位

  2006年,上海大众帕萨特领驭之后,又推出了自主开发POLO劲情/劲取,同时推出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哪吒概念车,展示了强大的研发实力,同时凭借出色的销售业绩和斯柯达品牌的成功引入,得分大幅上升,一举进入“80分+俱乐部”,同时也以微弱优势超越广州本田,夺得亚军。

  2006年,广州本田虽然没有重要的新产品,但是凭借在现有产品、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强大实力,得分虽然略有下降,但是整体实力仍然超群,得分依然高于80分。这样,自本排行榜推出以来,得分超过80分的“80分+俱乐部”成员终于由2家增加至3家。

  广州丰田凭借出色的市场表现和品牌、营销、产品等方面的优势,一举超越一汽大众,排名由上期的第七上升至第六。而一汽大众则相应降至第七。一汽丰田和东风日产排名没有变化,依然分列第四和第五。

  本土品牌奇瑞排名最高

  在30强中,本土品牌表现可谓各异。奇瑞凭借出色的销售业绩和快速的海外拓展能力,得分大幅增加了3分,排名超越了一汽轿车,位列第九。奇瑞也取代一汽轿车,成为排行榜中排名最高的本土品牌厂家。一汽轿车虽然凭借奔腾和HQ3的成功推出,得分也有增长,但是仍与奇瑞交换了位置,排名降至第十。

  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沈阳华晨,由于骏捷的出色表现,加上企业内部的一系列调整措施初显成效,华晨本期排名由上期的21位升至第18位。此外,吉利的排名也升高了两位,由上期的第19升至第17。

  不过,长城汽车、江淮瑞风天津一汽的排名均有所下降。

  排名连升3位的,除了华晨,还有北京奔驰戴克。由于国产奔驰的最终上市,北京奔驰戴克强大的品牌效应开始凸显,排名也一下从上期的第16位升至第13位。

  整体竞争力水平仍偏低

  2006年全年的排名情况与上半年有一点是相似的,即处于排行榜第二阵营的各厂家之间综合竞争力差别并不大,相对优势很容易发生改变;国内乘用车企业在综合竞争力的各个环节上,分别有各自的“短板”,一般而言,合资厂家在研发实力上比较欠缺,而本土厂家则在市场反应速度、营销和品牌上处于劣势。在各个环节都比较平衡的,一个是上海通用,另一个就是上海大众。由于“短板”的普遍存在,某些厂家通过在某些环节的改善,就可以大幅提升在排行榜上的位次。这一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国内乘用车企业综合竞争力仍普遍较低。

  综合竞争力差距整体在缩小

  各企业间综合竞争力的差距缩小的趋势仍在继续,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国内汽车业的整体进步。上海通用得分继上期下降至低于90分之后,本期继续下降,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因为本排行榜中,企业在各项上的得分是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如果对手在某项上进步更快,虽然你也在进步,但是得分仍然会下降。上海通用得分下降了,并不是意味着其综合实力在下降,而是与对手相比,其综合竞争优势在缩小。竞争力差距缩小的另一个表现是,在8名到21名这个第二阵营,本期的分差为9分,而上期则为10分。

  与2006年上半年相比,30强排名中最大的变化是,南京菲亚特跌出了30强,其位置被得分增加了2分的江西昌河取代。南京菲亚特则位列第31位。

  四大阵营不再泾渭分明

  总体来看,2006年国内乘用车企业综合竞争力30强仍可以大致划分为4大阵营。

  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广州本田、一汽丰田、东风日产广州丰田、一汽大众得分在70分以上,构成了第一阵营。第一阵营也基本上反映了美、日、欧汽车巨头在中国市场的三足之势,比较而言,上海通用胜在各项均衡,日系则在产品、营销、赢利能力等方面占优,而大众和通用的合资企业在本土化、自身的研发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

  从第8位的神龙汽车到第18位的沈阳华晨,得分在60至67.5分之间,构成了阵容最为庞大的第二阵营。得分在56.5分至59.5分之间的6家企业构成了第三阵营,得分在49分至55分之间的6家企业构成了第四阵营。

  除了第一阵营与第二阵营之间区隔比较明显外,其他三大阵营之间其实界限已经变得比较模糊,这也是各厂家之间竞争力差距缩小的一个表现。

  背景资料

  “国内乘用车企业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由广州日报于2004年独家推出,根据现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品牌价值、研发实力、人才、公司战略、营销手段、企业管理水平、内部机制、盈利能力等一共13个小项的逐一打分,对国内主要乘用车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名。需要说明的是,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榜并不等同于企业的销量榜。因为销量只能反映当期的企业经营状况,而且销量也不能体现现代企业最重要的一项竞争力——赢利能力。

  再次声明,本排行榜调研本身当然还有值得完善的地方,我们也从来不敢以权威自居,因为目前国内各种排行榜虽然很多,但是综合竞争力的排行却还没有人专门研究,我们的这个排行榜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个排行榜既然是由人评出来的,就自然有其不客观的地方,我们不希望企业过于计较自己在排行榜上的位置,因为在这个排行榜上处于什么位置并不重要,关键是,未来你在中国汽车市场能处于什么位置。(作者:汪云青)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