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走出去不妨换个思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 03:10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来了!”1月9日,就长丰汽车参加北美车展,并计划进军美国市场的消息,底特律新闻在头版头条进行了长篇报道。耐人寻味的是文章的副题——“底特律应该为此担忧了”。无独有偶,1月6日的华尔街日报,也刊登了标题为《中国汽车亮相美国 底特律顿感雪上加霜》的文章。

  2005年,美国梦幻公司宣布与奇瑞合作进军美国市场;2006年初,吉利亮相北美车展;2006年夏,南汽集团宣布在美国中西部设厂……面对世界最大汽车市场的诱惑,近两年,日渐壮大的中国本土汽车企业陆续展露出各自的“鸿鹄之志”。相关消息也成为美国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然而,回顾上述报道,我们却不难看出,在看好中国汽车的同时,美国媒体又普遍流露出一丝担忧,并由此派生出对中国汽车企业怀疑甚至揶揄的情绪——诸如“中国企业能重造出神秘的英国运动型轿车吗?”“中国人现在正削尖脑袋打入美国市场,但可惜,他们汽车的技术和尾气排放都未达标”……

  不管国外媒体如何评论,中国汽车走出去的大幕已经揭开,进军美国这一世界最大、标准最严格的汽车市场,并成为美国三大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是迟早的事。从这一点上说,我们理应对长丰、吉利等自主品牌企业的大胆尝试叫好。但是,冷静分析之后发现,目前自主品牌走出去的思路和做法,还有不少地方值得进一步探讨。

  以美国市场为例,一年1500万辆的销量确实是块诱人的蛋糕,日韩汽车企业市场份额节节攀升的现实,更是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遐想。但是,贸然进军美国市场的风险,却不容忽视。首先,美国市场的特点是宽进严出,50个州有各自不同的法规标准,且可叠加处罚,因此,如果进入市场后发生质量问题,不仅会名声扫地,而且将面临巨额赔偿。其次,目前的美国市场环境与二三十年前日韩汽车进入时已大不相同,如果说当初丰田现代等企业因质量问题遭遇信任危机后,还可以花七八年时间挽回形象,那么,如今这种机会已经非常渺茫。第三,在美国人眼里,究竟是长丰还是吉利,他们分不清楚,也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中国汽车”。因此,哪怕一家自主品牌企业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中国汽车的形象。

  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进军美国市场,又能确保站稳脚跟呢?奇瑞与克莱斯勒合作生产小型车的做法,为自主品牌走出去开辟了一条新路。

  克莱斯勒人力成本高,自己生产小型车无利可图,寻求奇瑞代工,能大大降低成本,提高车型竞争力。奇瑞替克莱斯勒贴牌生产,一方面能把整车产量做上去,同时可拉动配套企业产量;另一方面,在依托克莱斯勒研发及营销网络的同时,还能学习到先进的质量控制体系。此外,借助克莱斯勒品牌进军美国市场,还能最大限度规避自身的风险。很显然,这是一项共赢的合作。而共赢的含义是优势互补,不是以牺牲对方的利益为代价。这一点,对于消除敏感的美国媒体以及汽车企业的顾虑,为刚刚跨出国门的自主品牌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十分重要。

  走出去的方式不只一种,在进军美国乃至欧洲汽车市场问题上,国内自主品牌企业不妨换个思路,在“共赢”上多动脑筋,应该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王政)

(编辑:王禁)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王政专栏专题

王政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