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江淮轿车获批的消息传来,许多业界人士表示了惊讶,并发出“发改委调控汽车产能过剩政策有变?”这样的疑问。
一段时间以来,在汽车业出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去年年底前国家发改委下发了旨在宏观调控的《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另一方面,丰田、奇瑞等众多国内外厂商纷纷宣布扩大产能,其中不少厂商欲扩大的产能是现有规模的一倍以上。
这种矛盾的出现,在于各自的利益不同。中国加入WTO五年多来,汽车业的发展让人瞠目,就连当年谈判时的首席代表龙永图先生也公开表示出乎意料。由此可见,官方看法并不能与市场情况完全一致,甚至可能有很大偏差,因此对于产能是否过剩产生分歧也在情理之中。
在市场经济下,充分竞争的最大受益者是消费者,轿车大规模进入中国家庭也正是从原国家计委(发改委前身)放开轿车价格开始的。供大于求是充分竞争的前提条件,否则轿车的价格很可能又高高在上,这一点中国人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在汽车业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许多人对这一政策持不同看法,甚至担心弱小的自主品牌受到的影响更大。因为在发改委的通知中,将轿车扩大产能的门槛限定为上一年在10万辆以上。具备这样条件的自主品牌寥寥无几,更不用说江淮汽车这样从未造过轿车的厂商。
江淮轿车的获批打消了人们的疑虑,但又让人们对这项政策的严肃性产生了怀疑。以往的经验表明,当政策具有很大的弹性时,很可能变成政府部门谋取利益的工具。
其实,只要不是国家投资,对于汽车产能这档子事,完全可以交给市场去解决。在市场条件下,即使有因投资失误造成的产能暂时闲置,市场最终还是有能力将其消化,历史上无数经验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高斌)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