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
六部委发文取消“限小”
1月4日,发改委、建设部、公安部、财政部、监察部、环保总局联合发出《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意见》指出,必须取消一切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在行驶线路和出租汽车运营等方面的限制。各地不得以缓解交通拥堵为由,对小排量汽车、出租车辆等,出台专门限制规定,清理有关限制性规定的工作必须在2006年3月底前完成。
至此,一场旷日持久、范围广大的“限小”与取消“限小”的博弈尘埃落定,各城市的限小政策终因违背公平通行原则而由中央政府下令取消。
中国道路交通管理中,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中一条就是坐“官车”的人依靠手中的权利成为“路霸”,限制以私人用户为主的小排量汽车行驶。此前,被“路霸”把持的城市达84个之多。
2006年2月
汽车回收政策发布
2006年2月14日发布的《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明确提出,2010年起,中国汽车生产企业或进口汽车总代理商,要负责回收处理其销售的汽车产品及其包装物品,也可委托相关机构、企业负责回收处理。
按照时间表,到2012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回收利用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
到2017年,中国所有国产及进口汽车的可回收利用率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即整车产品可回收率达到95%左右。
2006年3月
2006年3月,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马自达入股长安福特已获商务部批准,福特将其持有的长安福特15%股权转让给马自达。长安、福特和马自达三方的持股比例将变为50∶35∶15.同时,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更名为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马自达入股长安福特,是马自达在中国首次通过合资方式进入整车制造领域。
国务院严控汽车投资
2006年3月,国务院有关通知指出,整车企业除满足产业政策要求外,还要满足自主品牌、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现有企业异地建厂,必须满足产销量达到批准产能80%以上的要求。
这份通知的发出意味着,在新汽车产业政策基础上,国家又一次提高汽车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发改委有关人士称,如果不对投资进行限制,“十一五”末汽车产能可达2000万辆左右,比实际需求多出一倍还多。
2006年4月
新汽车消费税实施
2006年4月1日起,中国对现行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按照新税率,排量在2.0升(含)以下的车型有的税率没变,有的稍有降低,但是降低的幅度不大。排量在2.0升以上的车型,排量越大税率越高,最高至20%。
虽说“抑大”的力度不小,但由于大排量车型利润相当高,除低档SUV外,厂商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消化新消费税带来的成本压力,因此,新汽车消费税对汽车市场价格体系的平均冲击力比较有限。
“怪胎”马自达3停产
2006年1月27日,马自达3正式落户长安福特。2月27日,长安汽车、福特汽车和马自达汽车三方联合宣布,马自达3在长安福特正式投产,并将通过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于3月下旬开始销售。
4月,长安福特停止了马自达3的生产,此时距离三方合作关系建立,仅仅不过两个月时间。
马自达3项目是个“怪胎”。它是由长安福特公司生产,而由一汽马自达销售。这种分别由两家没有关系的企业进行生产和销售的情况,在中国汽车业内还是第一次出现,因此也就难免出现多方利益纷争的情况,其停产是一次利益博弈。
《汽车品牌管理办法》规定:汽车销售企业要获得国内汽车生产厂家产品的销售权,必须获得生产厂家的授权,而不是品牌拥有企业的授权。
但根据《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34条规定,只要马自达授权,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就可以拥有马自达3的销售权,一汽同样有理由争夺马自达3.国家政策的冲突导致双方矛盾无法调节,马自达3因此也就成为糊涂法规的“殉葬品”。
2006年5月
国车烙上“中文标”
2006年5月1日起,所有车型均必须在尾部采用中文标注。近年来各种新车型层出不穷,但合资企业推出的诸多车型中,不约而同地表现出相似特征:不少国产车的外部标识与进口车毫无差别,车身上能体现参与合作的中国企业名称标识寥寥无几。
此前有评论认为,这可能对消费者产生误导,使其过于信赖国际汽车品牌,造成畸形的品牌价值观。此次规定,使豪华车品牌车型全球统一的惯例也因此被打破。
5月30日,丰田汽车公司宣布,在全球召回100万辆汽车,共涉及包括花冠、普锐斯在内的9款车型。此次召回车辆涉及2001年7月至2005年11月生产的部分车型,其中有96辆问题车以进口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分别是42辆普锐斯和54辆花冠。
2006年6月
出租汽车涨价减负
6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清理整顿涉及出租汽车企业和司机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政府性集资、摊派、经营服务性收费和其他费用。
与此同时,中国主要大中城市出租汽车价格3年来首次上涨。此前由于成品油价格两次上涨,出租汽车营运成本急剧上升。
2006年7月
入世减税完成
2006年7月1日,中国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税减让承诺,进一步降低部分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其中,小轿车、越野车、小客车整车的进口税率由28%降至25%,车身、底盘、中低排量汽油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的进口税率由13.8~16.4%降至10%。至此,中国入世时的汽车及其零部件降税承诺已经履行完毕,关税作为车价“风向标”的历史宣告结束。
2006年8月
召回范围扩大
自2006年8月1日起,中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扩大到全部载客车辆。事故频发、问题突出是扩大召回范围的重要原因。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发生的47起特大交通事故中,营运客车肇事29起,造成480人死亡。事故原因之一是车辆总体构成不合理,整车安全技术性能较差。
国内首次车对车碰撞试验
8月24日,广州本田在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举行了雅阁和奥德赛车对车(Car to Car)碰撞试验,这也是国内首次进行此类碰撞试验。面对日益同质化的宣传手段,单一的广告已经不足以打动消费者,碰撞显然更加吸引眼球。因此,真车高空跌落、真人驾车翻滚、车对车碰撞等另类新颖的营销方式也就应运而生。
2006年9月
零部件关税“招惹”欧美
9月16日,欧盟、美国和加拿大联合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出申诉,要求专门成立专家组,对中国零部件关税政策进行审理。中国自去年实施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规定,进口零部件价格超过整车总价格的60%,即被认为构成“整车特征”,海关将按照25%的整车税率计征关税,比零部件关税高15%。
北京奔驰新厂落成
9月,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新工厂在北京落成。经历了停产、辟谣、欧中“整车特征”之争以及向国产化要求低头等种种波折之后,北京奔驰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
首家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的跨国汽车巨头戴·克比奥迪、宝马晚很久,才认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亦庄新工厂落成是奔驰中国战略加速的信号,豪华车市场竞争因此会更加激烈。该公司将生产与销售梅赛德斯-奔驰、克莱斯勒和三菱三大品牌汽车。
2006年10月
C-NCAP碰撞试验揭晓
10月27日,被称为国产新车安全“风向标”的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首次测评结果在天津公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公布了2006年度第一批共计6个车型的试验和评分。这些车型包括雨燕、骐达、君越、领驭、标致307、雅绅特。
中国C-NCAP标准比其他国家的C-NCAP碰撞标准略低些,但增加了后排放置的假人。因为中国的轿车主要是公务和家庭用车,乘员坐在后排的机会较多,不像欧洲等国家一般只坐在前排。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个评测结果可以看作是一个安全性能量化的参考数据。据专家介绍,车型的安全级别只具备相对客观性,适于同级别车型的比较。该项活动的另外一个意义,是督促汽车厂家提高产品的安全性能,以保障消费者的驾乘安全。
北京旧车销量首超新车
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有全国车市“风向标”之称的北京,二手车销量首次超过新车。10月北京销售旧车30920辆,超出新车48辆。11月份,二手车销售势头更加猛烈,达到38842辆,同比增长75.3%,超过新车4357辆。北京市统计局资料表明,北京已进入首次私人换车高峰,市场上交易的二手车车龄平均为4年。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