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市场 私人汽车走过精彩五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9日 09:49  财经时报

  五年前,一家国际著名的权威机构预测,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业将失去50万个就业岗位,汽车工业或将哀鸿一片。

  这种“主流声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国内外投资者的行为,几乎没有人意识到,中国私人汽车市场蕴藏着难以估量的巨大潜力。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中国汽车市场随着私家车的大规模增加,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而快速增长的私人消费,在短短的5年多时间里,将中国推向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

  私人汽车元年

  轿车价格市场化后,中国随即爆发第一次价格战。一直作为官车标志的红旗摇身一变,变相降价4万元,成为当年降价幅度最大的轿车品牌,也成为一些先富裕起来的消费者第一选择。

  空前高涨的私人购车热情,使10万元左右的经济型轿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价格便宜的奇瑞,也一举成为该年销量最高的新车型。

  那一年,中国轿车产销量双双突破70万辆,其中销量同比增长18.29%,被媒体称为市场“井喷”。当时,买一辆一般的轿车要十三四万元以上,现在已降至八九万元的“老三样”,价格也都不菲。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一年,也是中国的“私人汽车元年”。

  七位数字增长

  2002年,交通开始成为北京人最关注的新闻。私人轿车数量大幅增加,引发交通堵塞、停车难等问题。当年在驾校学习的人数达到15万人,全市机动车驾驶员超过290万人,“学车难”是市民经常抱怨的问题。

  这年也是中国汽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轿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06.24万辆和105.8万辆,比上年增长52.8%和50%。这一数字让世界哗然。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4月正式上市的POLO,是中国第一款与世界同步推出的紧凑型轿车。

  轿车成为龙头

  到了2003年,POLO仍然是市场上的畅销车型之一。许多消费者都有这样的经历,买这样的紧俏车需要加价。2003年也是价格战在中国上演频繁的一年,当年,84%的国产车加入降价行列,16%的车型一年降价两次以上。

  同时,伴随着私家车的激增,车友会开始火爆,自驾游兴起。几乎每出一个新车型,就诞生其相应的车友会或者俱乐部。当年,北京市私人轿车超过65万辆。是否该限制私家车的问题,引起全社会大讨论。

  这一年,戴姆勒-克莱斯勒宝马日产纷纷在中国合资生产轿车。轿车全年产销量分别为201.89万辆和197.16万辆,同比增长分别达到83.25%和75.28%。轿车成为车市龙头。

  井喷之后价格战

  经历了连续两年的市场“井喷”后,2004年,轿车市场突然来了个急刹车。当年,轿车产销仅同比增长11.99%和15.17%,大量汽车经销商倒闭,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

  平均每两天有一款新车上市,使降价成为厂商必备的一种武器。北京现代汽车一次性将全系列产品价格下调10%,造成伊兰特销量飙升,并使该公司从9月份起销量连月攀高,打破了与凯越福美来并驾齐驱的格局。

  油荒引爆小排量

  2005年,影响车市最重要的因素是油价上涨和油荒的出现。从南到北,蔓延全国的燃油危机,让汽车市场看上去飘忽不定。

  但到了年底,轿车销量同比增长27%的业绩,让中国汽车市场再度引人瞩目。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的通知》,鼓舞了一度失落于市场的部分车商。过去被人小视的微型车、经济型车,成为引领当年市场快速复苏的英雄。

  国产宝马降价10万元,成为当年另一个轰动事件。此举打破了高档车市场的价格坚冰,将价格战引入更高、更深的层次。

  私车首次换车潮

  2006年10月份,在中国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北京,二手车销量历史性地超过新车。北京市统计局商业调查队的数据显示,该市二手车的交易车龄,由2003年的平均6年,降至现在的平均4年。POLO、飞度宝来开始占据二手车市场的显眼位置。

  同时,中国轿车市场再次“井喷”,前10个月销量同比增长近40%。出乎一些人士意料的是,中高档轿车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经济型轿车。一些五六年前购买中低端车型的消费者,开始将手中还不很旧的车丢到二手车市场,而开始走向中高端的新选择。

  与此同时,11月举办的北京国际车展上,自主品牌轿车以全新的阵容亮相,逐渐脱离低端而纷纷踏入中高端,同时,一些天价的豪华车仍现场即被订购。

  同样耐人寻味的还有另一个现象,北京人对汽车的关注度达到空前的程度,车展的火爆场面和观众的观展热情,令参展的中外车商都异乎寻常地兴奋不已。这次车展又一次验证了他们的新判断: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力是无限的。(文 记者 高斌)

(编辑:孙凤娟)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