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业迎来体系竞争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 08:26  中国汽车报

  日前,在记者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词就是“体系”。在一汽和上汽的未来发展规划中,都不约而同提到了打造集团体系竞争力这一战略目标。有专家分析认为,在经历了产品竞争、企业竞争和品牌竞争的洗礼后,汽车行业迎来了体系竞争时代,这很可能是大多数企业战略转变的开始。

  那么,究竟什么是体系竞争力?体系竞争力的核心是什么?中国汽车企业的体系竞争力目前处在什么水平?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体系竞争力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综合实力

  体系竞争力一词源自国外,经济学家曾一度用其分析IT行业和房地产业领先的企业。在汽车行业这个概念是由上海通用原总经理、现上汽股份总裁陈虹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体系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营销、品牌和网络的竞争力;二是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成本控制能力;三是工程开发能力;四是采购能力,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反应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五是对资金的运作调度能力。一言以蔽之,就是涉及到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综合实力。

  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显君教授分析认为,产业链比较长是汽车行业的特点,从产品开发、零部件采购、供应链到整个物流,然后到制造、营销、服务,还有下游,延伸的领域很广。

  李教授告诉记者,关注体系竞争力就是关注在整个产业链的各个主要环节,并将此作为一个体系去考量整体的竞争力。

  他认为,谈到汽车企业的体系竞争力,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李教授将企业内部分为两大体系,即业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其中,业务体系主要包括采购、研发、生产、物流、销售、服务六大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主要由资金流、人流、物流这三大流构成,随着现代汽车企业的发展,还出现了信息流、服务流和技术流,这六大流渗透在企业业务体系中。管理体系则主要包括战略决策、计划、组织、人力资源、领导、控制六大体系。管理体系是业务体系的支撑体系,也是增强体系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体系竞争核心是技术和管理的竞争

  体系竞争将成为未来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不仅包括一个单独的产品或整车厂,而是汽车生产企业在整个产业链条上综合实力的比拼,只有体系强大的企业才能在未来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

  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在刚刚结束的一汽科技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在科技发展进程中深深体会到必须有体系作为支撑,科技进步靠的是合力,靠的是体系。1万人前进一步的合力,远远大于1个人前进1万步的能量。实现科技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强大的支撑体系。

  李教授认为,汽车企业体系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和管理两大体系。从供应链内部看,能够决定汽车产品差异化程度的最关键环节是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而价值链中能够决定汽车产品差异化程度的环节往往是获利最丰厚的环节。所以,技术是全面形成竞争优势和完整体系支撑的核心要素之一。

  竺延风对于体系支撑要素有着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体系支撑就是以技术中心为主体,发挥研发地域优势,建设一汽大研发体系,建立从产品策划、产品设计、生产准备到采购、制造、销售、服务全过程的大科技体系。

  提升企业体系竞争力的另外一个核心要素是管理体系。汽车行业老专家陈祖涛分析认为,现在全球推广的精益生产方式基本特点是零库存、低成本和快速反应,这种生产方式所以能够有效,就是因为它有强大的管理体系做支撑。

  中国车企体系竞争力薄弱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中国汽车企业的体系竞争力虽然在近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与国外汽车企业相比,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的体系竞争力仍然很薄弱。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企业往往只重视业务体系的提升,忽视了加强管理体系的建设。

  其次,我国汽车缺少战略体系,组织体系弱。要实现企业长期的持续发展,国内汽车集团在战略管理能力和战略管理系统方面需要进行全方位提高。李教授告诉记者,国际著名的汽车集团在这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企业战略的制定是严密分析外部环境和企业能力后的慎重选择。企业战略的制定、分解和执行能够动态运行,有严密的管理体系保障。企业战略制定后在3~5年及更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能够直接指导企业经营决策。反观国内许多汽车企业,在战略管理能力方面的差距很明显,战略的制定缺乏科学分析,对企业能力和环境变化估计不足,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找不到有效的战略对策。企业战略的制定多数是领导主观意图的体现,战略描述雷同,缺少战略实施的方法,战略目标与战略实施脱节等等。

  另外,我国的产业型汽车集团有越来越金融化的趋势,而且存在母子公司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再次,业务体系中,研发体系弱。陈祖涛认为,我国汽车企业的业务体系很薄弱,其中以研发体系为代表。

  专家提醒说,企业在打造体系竞争力时,一定要注意业务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同时提升,这样才能形成竞争优势。(本报记者 刘 榴)

(编辑:仝楠楠)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