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合资企业提升独立开发能力意义何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1日 17:30  青年参考

  上海大众独立开发的概念车NEEZA(哪吒)即将在2006北京国际车展上燿世而发!这是一则真新闻。由此引发的话题当不在少数。

  汽车业的自主创新、自主品牌是一个“常炒常鲜”的话题,业内不少人在这几个字上做足了文章。面对上海大众这样的中外合资企业,我用了“独立开发”这个名词。为了理清楚这其中有些暧昧的观念,今天笔者不得不再提及一个老问题,那就是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究竟为了什么?

  为了让中国百姓用上更好更先进的交通工具?为了国家安全战略?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话题,当不是一朝一夕或是任何一个简单的口号就可以解决的。为了中国人自己掌握汽车核心技术?这的确拥有太多的路径,一可以控股,二可以买办,三可以雇用全球人力资源和装备资源实现中国“造”,四可以从零开始埋头攻关,五可以与世界巨头合作……至于我们最终选择哪一条道路,则完全要看你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上海大众是国内最早的汽车合资企业之一,也是资金、技术、人才最强的国内汽车企业,这一点恐怕少有人异议。上世纪90年代,上海大众作为国同最大的轿车生产企业几乎独享中国市场之时,中国人也正陶醉在对国产轿车的尝鲜之中,少有人会想到还要振臂高呼“自主品牌”!进入新世纪,通用来了,本田来了,丰田来了,日产来了,福特也来了,最后连被誉为汽车业贵族的奔驰宝马都来了,转眼之间,国人环视大街小巷,真有点“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恐慌!于是乎一夜之间妇嬬皆呼“自主品牌哪去了!”

  当初的“市场换技术”为什么连个“响”都听不见?自此人人都成为“民族英雄”。就连那些曾经左右过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元老”们也在归隐之后重提旧事,好象过去的一切都与自己没有干系一般。于是乎,一汽、上汽、东风成了众矢之的,竺延风一句“搞自主品牌要耐得住寂寞二十年”成了中国汽车业最大的“右倾投降主义”;上海大众在前几年最大的诟病是尾大不掉、不思进取、坐吃山空。但2003年之前,上海大众是国内盈利最多的汽车企业。

  笔者认为,姑且不讲上海大众从1999年就开始大规模逐年派遣青年技术人才到德国大众本部,参与共同开发新产品接受培训和学习的事实,从一个商业企业的角度看,2003年之前我们对上海大众的作为无可厚非。其它的不敢说,上海大众作为由大多数上海人主导的汽车公司,应该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家商业公司,它的第一使命就是盈利和壮大自己。

  从2004年开始,上海大众难以逆转地进入了一个发展低谷。产品老化,新产品跟不上趟,价格缺乏竞争力,市场份额坐上了“滑梯”!就连中高级车的旗手——帕萨特B5也背上了呆板、缺乏时代元素的骂名,企业也首次走向亏损的边缘。显然,这样的现实让大海大众人猛醒,他们离一家优秀的商业企业已经渐行渐远。

  看来,上海大众可以承受众多骂名,但很难承受一家“亏损企业”之重。此时,一笔蓄势已久的财富开始快速露出水面,这就是1999年已经投入使用总投次达10亿元的上海大众技术开发中心和一支超过600人、起步很高的独立开发团队。现在让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技术中心:占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包括造型楼、试制车间、整车试验楼、综合试验楼和发动机试验楼等,配备了发动机台架试验、汽车声学实验室、道路模拟台架试验、台车碰撞、28米长三坐标测量造型平台等在内的先进的开发设备。在2005年度上海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评价中,该技术中心位列行业第一。

  不可否认,该中心最初是做国产化适应性改造的。2001年即开始与德国大众开发中心联合着手桑塔纳3000的开发,并取得成功;特别是从2003年着手开发的帕萨特领驭自2005年末国内上市,在2006年国内中高级车市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产品供不应求,一时间竟然一车难求。随后于2006年并驾上市的POLO劲情、劲取更是再一次检验了上海大众这支“十年磨一剑”而来的独立开发团队。它进一步让上海大众明白:最经典的德国大众车不一定是国人看好的车,国人最需要的车一定要由中国人来开发设计,合资企业在外方先进成熟平台上全新开发是取得商业效果最好的品牌路径!有鉴于此,在大众PQ35平台上植入全新中国元素的概念车NEEZA(哪吒)的诞生必将成为上海大众独立开发设计的一个里程碑!

  在上海大众技术中心细心审视概念车NEEZA(哪吒),可以发现上海大众在这款被称为产品和品牌双重身份概念车上所倾注的功力:大众新一代更加前卫的双U前脸,哪吒羁骜不驯的火眼,风火轮的轮毂,火焰式的胎纹,天圆地方的后尾灯芯设计,强烈的中国红,一切的一切都能在“似”与“不是”之间找到被后现代化了的中国传统烙印,产生了过目难舍的强烈视觉冲击力。

  毋庸置疑,上海大众的独立开发模式正在走向成功,其中明白无误的是,它的成功决不是为自主而自主的成功,也不是为独立而独立的成功,更不是叫喊口号得来的成功,而是它永远把自己定位为一家优秀商业公司的成功。当然,我们也看到,在此期间,有更多的自主或独立开发模式在中国拔地而起,如奇瑞吉利比亚迪、哈飞等,但笔者可以肯定,它们的成功同样是基于自己商业企业定位的成功。

  除此,概无它径!

  本报记者 铜车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