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罗孚之争教训何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1日 06:34  北京日报

  


图为重庆长安汽车公司推出的国内第一台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吸引许多参观者驻足(新华社记者周文杰摄)

  上汽与南汽之间沸沸扬扬的罗孚品牌之争,以半路杀出福特收购罗孚品牌而有了个颇为尴尬的结局。与其说此番争夺显示了中国企业对知名品牌的饥渴,不如说其在不经意间暴露了中国汽车企业的内耗劣根性。

  演绎“三国”

  上汽与南汽为罗孚而演出的一场典型的“窝里斗”,不过是中国汽车业内耗习性抖落出的小段落而已。引进外资几十年来,中国汽车企业普遍的表现是:在外资咄咄逼人的强权前节节败退,对自己同根生的兄弟却锱铢必较。从原北京吉普与长丰猎豹为争三菱商标的明争暗斗,到一汽、上汽的南北大众之间争风吃醋,再到几家合资企业为争本田、马自达车型的面和心不和,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都够演绎“三国”的水平。要不怎么有观察家嘲笑:中国汽车企业这些年忙着自己跟自己较劲儿呢!上汽与南汽争夺罗孚的结局也颇有分裂主义的象征意义:上汽争购到了罗孚的技术资料与技术人员,南汽争得了罗孚的四个整车平台的生产技术与设备,外加三个系列发动机、一整套先进的发动机研发设施和MC等品牌。罗孚的软件与硬件就被两兄弟生生分了家。在内耗严重的中国汽车企业,软件与硬件本来就难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作用,罗孚的分割收购又给两个企业都出了难题。在汽车行业,因内耗失去整体竞争力似乎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鹬蚌相争

  内耗的劣根性,既让外资低看了中方企业,又给了外资诸多可乘之机。结果如今合资企业的产品权与销售权尽落外人之手,国有企业背景的汽车合资企业,提高研发实力基本都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大家的眼光都盯在多引进了知名国际品牌,而不是埋头“播种”自己的品牌。到头来南汽与上汽爆炒起的罗孚没落在中国人手中,让福特扮演了横插一刀的“渔翁”角色,大家却似乎都松了口气。

  这时候人们似乎才想起来,福特6年前就取得了罗孚品牌的优先购买权。尽管福特一再声明收购罗孚仅仅意在发展自己,无意阻拦别人发展,更无意倒卖罗孚,却难免让人感觉到强者对弱者的防范。谁拥有知名品牌,谁就是强者。所以福特自然不愿意看到罗孚落入中国企业之手,无论上汽还是南汽,都可能因掌握知名品牌而增加话语权。

  品牌冷暖

  一个国外败落企业的品牌,就值得兄弟企业之间大动干戈,说明中国企业的对名牌的如饥似渴。但抱养的孩子就真能成为自己的吗?未必。这些年我们相信钱能买到一切,中国汽车企业的硬件环境早就与国际接轨,但软件实力上却相差颇远。由于消化吸收再创造之路难以走通,移植品牌国产化后贬值的车型倒可以数出若干。天津大发在市场极佳时做倒牌子、北京切诺基市场宠儿的昙花一现,都是引进品牌发育不良的前车之鉴。

  外来品牌水土不服倒也罢了,最不愿看到的是因全力呵护引进品牌而荒废了血亲的品牌。北京212曾是中国一代百姓的梦,不无名牌培育价值。可惜BJ212的利润白白养了合资品牌十几年,最后却落了个黯然淡出主流市场的结局。中国人喜欢世界名牌汽车,也并非不在心底里怀念BJ212、上海牌、红旗这样真正的民族品牌。

  中国大国有汽车企业不缺收购国际名牌的气魄,缺的是潜心培育民族品牌的定力。创造品牌事业上民族汽车企业应是楷模,所以吉利、比亚迪、奇瑞等民族品牌的价值都在提升。以天价收购外来品牌划算与否,不同体制的企业各有一本账。

  共创名牌

  国有汽车企业买外来品牌的大手笔,显示着钱能买来一切的家大业大国企心理,行政拍板下花钱当然痛快。求大、求洋、求新,基本是国企短平快“创新”“改革”的思路。在这样一化的模式下,企业文化就难免外表辉煌内里苍白。官本位文化、被工具化的员工、政企不分的企业管理经营模式,如此企业背景绝非良好的品牌成长环境。看看那些近年由国企跳槽到民企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其企业忠诚度几乎为零。企业即人,如若人心不在,买多少知名品牌都换不来企业的生命力,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培育品牌的过程,就是人与企业一同成长的过程。福特、丰田的品牌就是创始人之名,而中国民营汽车企业的品牌成长过程也验证着人即品牌的真理,吉利汽车与李书福、比亚迪汽车与王传福都形成密不可分的一体,而国有背景汽车企业的经营者却往往可以一夜之间就与自己企业的品牌再无联系。华晨、长安等都有过类似的事儿,上汽和南汽也未必无此风险。创知名品牌需要的长期耕耘,就是企业经营者等得了,主管部门也可能等不了。

  假如上汽或南汽之一成功收购了罗孚品牌,就能因此而迅速发展壮大企业吗?未必。凡是值钱的品牌,都是企业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完美结晶。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精神的精华。缺乏民族凝聚力的土壤,很难培育出大气磅礴的民族品牌。

  欣慰的是,上汽与南汽目前不仅都在创自主品牌之路上前进,也有了一定的合作意愿。不久前,上汽自主品牌“荣威”亮相,上汽终于决心依靠自己创造品牌,而南汽有关高层也已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了与上汽合作的愿望。在共同利益的趋动下,这种合作并非不可能。但令人深思的是,这种合作的最大阻碍可能不来自企业内部,而来自各自行政管理部门。国有背景汽车企业往往附属于行政部门,在利益割据的行政管理模式中,协调各地相关管理部门的利益关系到上汽南汽能否走上合作之路。中国汽车企业在合作中共同前进,是个美丽的理想。

  企业内耗的背后是什么?是政企不分的行业管理模式。只要企业总是政府利益的影子,就难创造属于自己的知名汽车品牌。买品牌的短期行为被当成重要竞争手段,与行业管理模式不无关系。

  罗孚之争给人的启示是:与其为一外来品牌不惜血本又闹到兄弟翻脸,不如大家都好自为之创出属于自己的中国名牌。呼唤创造名牌的志气之时,还得呼唤久违的民族凝聚力。(晨风)

(编辑:张迪)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