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大客车触怒德国人 A9客车被指控抄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8日 11:48  财经时报

  被指控抄袭的中大A9客车,不但已经出口到北美洲和亚洲,还成功登陆欧洲市场  

  “我们认为尼奥普兰是在进行炒作。”10月23日,中大集团新闻发言人纪立俊这样告诉《财经时报》。

  德国著名客车公司尼奥普兰日前对外声称,中大A9客车抄袭该公司客车“星航线”的外观设计,并将中大集团诉上了法庭。此事曝光后,迅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纪立俊代表中大做出回应,称A9客车是中大集数十年开发经验自主创新而成,不存在抄袭之说。为了证明所言不虚,他还通过幻灯片,将A9与“星航线”做了对比,以此驳斥尼奥普兰的指控。纪立俊还表示,中大客车将会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和产品声誉。

  “中国制造”瞄准欧洲

  今年9月,中大客车正式进入土耳其市场,成为惟一一家获得土耳其政府认可的中国客车企业。中大客车的有关人士表示,尼奥普兰在其刚进入土耳其市场就提起诉讼,是有其潜在目的的。

  据介绍,中大客车在成功开拓亚洲、非洲和北美洲市场之后,又成功敲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中大A9的售价仅为“星航线”的1/3左右。中大集团总裁徐连宽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大汽车销售同比增长89%,出口同比增长249%,未来几年,出口额要占到中大汽车销售的60%以上。

  无独有偶,在中大“抄袭事件”还未平息之时,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开始对中国出口欧洲的一款新车型“城市精灵”展开调查。来自德国的消息称,戴-克已将这款中国车告上了法庭,指出其外观设计完全仿冒自其名下的Smart汽车。

  据悉,“城市精灵”准备在2007年以4200欧元的价格推向欧洲市场,这个价格比Smart便宜得多。而Smart由于售价昂贵,上市8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一旦“城市精灵”在欧洲亮相,必然会对Smart构成一定的威胁。

  以往的经验证明,即使是在欧美等成熟市场上,较低的价格仍然是占领市场的有效武器。价格低廉的“中国制造”,成为德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市场潜在的竞争对手。而近来中国汽车产品接连亮相于欧洲,还有不少中国厂商正瞄准这一市场蓄势待发,这不能不引起德国汽车厂商的警觉。

  “中国恐慌症”弥漫

  据了解,生产“城市精灵”的中国企业,其注册资本只有600万元,成立仅有5年;中大客车原来只是国内的一家二流客车企业,近年来才跨进客车骨干企业行列。这样两家在国内根本坐不上行业前几把交椅的车商,真的能够抢走强大的德国汽车的奶酪吗?

  有关专家予以否定。他们分析,依国内汽车产品目前的技术水平,根本不足以与欧洲产品站在同一起点竞争,更别说造成威胁。有可能是本土企业的海外市场战略,引起了德国同行的担忧。

  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本土企业纷纷拓展海外市场,一些实力较强的公司遂将标准门槛较高的欧美列为出口的重要目标。中大客车和“城市精灵”都是在这种背景下走进欧洲的,所不同的只是中大的出口产品为中高档客车,“城市精灵”则是一款高尔夫球车。

  有人认为,出口势头较猛的中国汽车,让包括德国人在内的欧洲产生了“中国制造恐慌症”。

  德国是全球一体化最大的受益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出口国,汽车是主导的出口产品之一。今年夏天的德国世界杯期间,德国还特意举办了一个“创意漫步”的工业展,以强化人们对德国制造的印象。象征着德国成就的6个大型雕塑中,其中一个就是汽车。

  知名汽车评论人古清生认为,德国媒体近来出现“封杀”中国车的言论,与德国利益密切相关。去年,全德汽车俱乐部称,陆风越野车是“20年以来所做测试中质量最差的车”,之后出现的“欧盟指责中国仿造法拉利”事件虽然被证明站不住脚,但德国媒体仍然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

  品牌抹黑的危险

  这并不是中国车商首次遭遇“抄袭”指责。本田状告双环,丰田起诉吉利,通用指控奇瑞抄袭Spark的车型设计,都是国际汽车界广为人知的案例。但此次来自德国的指责,意义显然又有所不同。

  在古清生看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短时期内还无法对德国汽车构成威胁。所以,此次德国车商对中大等企业出手,应该有更长远的战略考虑,这应该引起中国汽车制造商的警惕。

  据了解,在以往的“抄袭”案件中,都以国外企业的败诉而告终。在从无胜绩的情况下,德国车商仍执着地诉讼,其动机值得推敲。尼奥普兰公布的信息就表明,欲将“星航线”引进至中国市场,中大的低价产品对其具有很大的威胁性。

  业界公认,中国汽车在外观设计上还很落后,一些企业不是请外国人“操刀”,就是东拼西凑,有的企业还可能有意无意地模仿国外畅销车。这使得许多本土品牌汽车在外形上与外国车相似,也为老外指责中国汽车留下了把柄。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国内企业不应以“抄袭”为荣。外国品牌“抄袭”诉讼无成功案例,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某些国内企业“抄袭”的勇气,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家永远都会败诉。随着中国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外国品牌早晚会有胜诉的一天。

  在欧美发达国家,人们对知识产权很看重,购买和使用仿冒商品是被人鄙视的事。因此,宣扬某品牌“抄袭”,就等于变相封杀了其市场。如国内某品牌汽车“抄袭”诉讼被海外媒体曝光后,在美国连经销商都难以找到,是典型的“赢了官司,臭了名声”。

  因此,业界普遍的看法是,如果“抄袭”事件不断发生,有可能为本土品牌“抹黑”,影响到中国汽车在欧洲乃至全球的声誉。本报记者 高斌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