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领群英智勇双全冠神州 国家级技术中心再添虎翼
金秋十月,在古城西安举行的全国首届载货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上,代表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出征的五位参赛选手凭借着自己的综合实力和优异的表现一举夺得轻微型组九枚金牌当中的五枚,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五子登科”。
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机冶建材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办,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协会协办,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承办的全国首届载货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大赛,有近万名载货汽车装调工报名参加,在古城西安角逐最后桂冠的,都是经过了5个月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层层考核鉴定、选拔后产生的全国技术精英。
10月26日,江铃汽车集团董事长、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锡高(左一)和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远清(左二)等为载誉而归的熊懿、刘勇、唐峰、涂传峰、郑岳雄5位选手颁奖
经过实际操作和理论考核的激烈角逐,仅有五名选手参赛的江铃代表队从轻微型组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轻微型组别九枚金牌当中的五枚,取得了优异成绩。江铃参赛的五名选手熊懿、刘勇、唐峰、涂传峰、郑岳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以出色稳定的发挥分别获得金奖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第八名、第九名的好成绩。在个人成绩取得全面开花的同时,江铃代表队还荣获团队优胜奖和优秀组织奖。
蓝领精英赛:
江铃赢得强者的对话
本届全国首届载货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大赛,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工程(机电项目)以及机械工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方案而开展的针对机械制造类职业(工种)--汽车装调工的一次竞赛表彰活动,也是适应载货汽车制造企业向集经济性、动力性、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生产发展的一项激励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重要练兵活动。比赛目的是为机械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激励广大职工崇尚技能、岗位成才,在汽车制造装调领域中选拔和培养出更多的具有高超技艺、突出业绩的适用性技能人才。
荣誉奖牌
参加本次大赛决赛的代表队除江铃股份代表队外,还有来自一汽、上汽、江淮、陕汽等企业的代表及其旗下品牌车型,其中有江铃宝典皮卡、解放大威重卡、东方红等大众所熟知的品牌,赛场上46台载货汽车整齐排列,为大赛添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参与本次活动的企业占有中国汽车产量、销量的近70%以上,足以体现广泛的参与度和对汽车制造质量、品牌提升的整体推动力。
按照大赛组委会规定,本次大赛参赛车型为微型车、轻型车、中型车、重型车四个类别的品牌车,竞赛车型品牌定为二类底盘车,按照中、重卡和轻、微卡两个组别进行比赛。考虑到载货车装调的技术性和竞赛难度,为了竞赛的公平、公正,本次大赛除采用操作技能比赛和综合能力测试考核两个环节外,在操作技能竞赛中增加了标准车(外企业品牌车)和参赛企业车(本企业品牌车)同时命题,由选手分别依次操作,合并记分的方法,最终将操作和理论考核成绩记入竞赛总分。
与众多参赛厂家都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选手的“多重保险”不同,江铃仅有的5名参赛选手,以高超的技术领悟能力和娴熟的技艺取胜,技惊全场。在所进行的装配技术现场较量和技术中,他们不仅对不同品牌车型的产品结构、组装工艺了如指掌,更在临场调试、综合能力测试及理论考核中表现出了出众的判断分析能力,真正赛出了水平。其中年仅28岁的熊懿以出色的个人整体表现将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其余选手也将被申报“机械工业技能大师”等称号。
腾飞的梦想:
为民族汽车工业自强不息
本次载货汽车装调工技能大赛是构筑机械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快捷通道,将对保持和提升国内商用汽车品牌国内、国际竞争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5年中国载货汽车产销量达到汽车总产销量的近30%,载货汽车也是中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增长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品研发、制造技术和技能人才,整车装配调整这一后续过程和工人的技能对整车性能、品牌价值和企业良好形象的形成尤为重要。业内人士说,培养以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汽车装调配技工为代表的民族汽车工业基础人才队伍,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正处于快速发展和深化重要时期,技术工人已经成为继企业管理经营者、专业科研技术人员之后的重要力量,技术工人整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品品质的优劣,间接影响到市场的壮大和企业的发展。正因为认识到了高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对企业甚至汽车行业都具有深远意义,江铃股份一直重视对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培养,并在此方面进行大量持续、稳定的投入。公司管理层认为,只有关心和重视高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汽车产品品质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自主品牌也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认可。
江铃股份作为中国商用车行业发展最快和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其商用车产品涵盖轻客、轻卡多个领域,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生产一线活跃着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工人达到数百人,这些高技能技术人才正是江铃汽车产品品质的重要保障。
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江铃,不仅倡导员工具备“螺丝钉”的精神,敬业爱岗,更提倡创新和自我加压,不要当永远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螺丝钉”,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应该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将自己技术创新能力的横杆往上提,以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挑战。江铃已经初步探索出一条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新路,成长着一支以同时拥有两个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模具中心模具组为代表的朝气蓬勃、技精能强的青工技术队伍。
例如,江铃的自主开发制造模具的能力一度极为薄弱,经过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从无到有。在此过程中曾被评为最年轻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的袁政海,与他的模具组同事们,多次参加技术革新协作攻关,不断向技术人员和国外专家求教,从对数控机床的高度加工特性的精确掌握,到对三坐标划线测量机等汽车现代化高精密测量工具的熟练驾驭,有效满足了全顺车最严格的生产技术要求,更使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又有了质的飞跃。当众多技术工人参与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为公司带来了数以百万计的效益时,他们也一次次感受到个人的价值所在。
从“草根”到精英:
江铃技工群体与企业共成长
作为行业内领先的管理现代化企业,在与福特、五十铃等世界五百强的合作中,江铃一直追踪全球最先进的产品技术和科学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以锐意创新、务实进取的改革意识,全面推进企业各项配套改革。与市场化的激励培养机制相接轨的人才管理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江铃把人才视为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企业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按照时代的要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围绕把企业建成一支部队,建成一所学校,建成一个家庭,建成一方乐园的“四个一”目标,努力培养一支具有凝聚力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江铃不断吸收借鉴国内外大型企业培养人才的有效经验和模式,构建符合企业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培训体系,根据不同的技能要求,按岗位科学分类。目前,江铃的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短期计划与中长期培训发展战略均与公司经营计划密切结合,滚动发展。公司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实用化和特色取胜,使人才运用其所学的知识为具体的生产实践服务,并在员工薪酬评价体系和激励体制中,注重员工实际技能的培养,以能力定岗位定薪酬,不以资历、学历论英雄。公司注重员工岗前培训和多技能、专业化提高培训并举,增强员工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的6西格玛培训,借鉴国际最先进制造企业的理论,全面围绕“造中国最好的商用车”这一目标,引导员工最大限度地消除质量缺陷为目的去发现日常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借鉴世界顶尖汽车企业的发展经验,江铃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以塑造适应现代化汽车工业生产制造技术的知识型产业工人为目标。公司结合汽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新产品开发的实际,进行了一系列诸如发动机燃油喷射工艺、数控车床编程等方面的培训,主要对象为拥有一定基础的技术工人,使他们初步掌握国内外最新的汽车领域相关基础知识和操作实践,为企业技术和制造工艺的不断创新升级提供可靠的保障。倡导个性化的培训理念是江铃员工成长的一大优势。近几年企业产销快速增长,产能的急剧提升对相应的操作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的需求亦大幅增长。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和培训中心敏锐地察觉这些情况,并及时在人才资源储备、整合调配和强化培训给予高效的支持。
现在,江铃以新工人上岗培训,初、中、高级工鉴定为工人培训体系的主线,为工人岗位成才提供途径;以多技能培训、特殊工种培训、岗位相关知识培训、新知识新技能培训为辅线,建立一支具有高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高级工以上技术工人占工人总数的近2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高级技能员工的绝对数量还在以年均20%以上的比例递增。技能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对江铃的发展产生巨大动力,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江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
就在江铃人在全国技能大赛封金挂银的同时,从国家有关部委传来另外一个喜讯,江铃股份产品开发技术中心已被批准为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这意味着江铃在承担国家自主创新技术体系建设、发展民族汽车工业和自主品牌方面,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回顾江铃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从引进技术国产化到以我为主的联合开发,江铃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正不断强化自主开发能力和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江铃逐步建立了融数字化平台、发动机设计、整车设计、造型设计、试验开发五位一体的核心能力,开创江铃全球开发数字化支持平台。江铃历年用于科技开发经费投入比例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5%-7%,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占企业总销售收入比重不断增加。目前,江铃专用车的改装开发能力和销量均排在全国首位。
以一大批企业专职技术开发人员和技术带头人为核心和具备高素质的企业各类高技能专业人才为依托,江铃人将在自主创新的主导意识下,充分利用全球开放的市场条件和产业格局大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多样化的形式全力抢占自主创新的制高点。文/图 喻平 高原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