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跃跃欲试想要走出国门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一边是觊觎中国日益壮大的汽车市场的外国汽车巨头,面对日益升级的中国与欧盟、美国、加拿大之间关于汽车零部件的纠纷,中国汽车零部件厂商是否已具备与其一决雌雄的能力?在上周举行的“中国-皮埃蒙特汽车产业的发展机会”研讨会上,不少与会者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市场尚不具备与欧美市场竞争的能力,所以根本不能称之为竞争。”
至少还要5年
据威普企业管理咨询(上海)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进口为29亿美元,而到2004年则达到114亿。而与此相比,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也由2001年的17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9650亿美元。从出口金额上看,零部件在我国的汽车出口中扮演了主角,出口零部件占汽车产品出口金额总额的81.3%。
“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能力还属于做质量和能力的爬坡过程,称不上与之竞争。虽然走出国门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最起码还要5年时间才有能力和欧美相抗衡。”威普咨询合伙人周方裕告诉记者。
据周方裕介绍,目前国内的主攻方向是非洲、中东等进入门槛较低的国家和地区。随着产业升级,肯定是要转向准入门槛较高的成熟市场。但这也意味着质量的更高要求。假使质量出现差错,之前所有的努力都要付之东流。
市场大机会小
在研讨会上,意大利都灵和皮埃蒙特大区投资促进机构的全球市场总监江麦珂(Gianmarco Giorda)不遗余力地向国内各大汽车厂商介绍该地区的汽车产业环境优势,及投资成本和物流系统等。目前,中国的江淮汽车、长安汽车等七家中国汽车企业在当地的海外研发中心都已陆续建成或正在筹建。
面对欧美汽车生产基地的投资“邀请”,中国企业还是显得有些小心翼翼,甚至力不从心。更多的企业选择的是观望。
“零部件汽车市场的确是很大,但有能力生存下来的企业却很少。”无锡永凯达齿轮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长杨志伟向记者坦言,他更希望是能得到那些外国汽车巨头的青睐,从而有机会成为他们的“贴牌”生产商。不仅可以学到研发技术,更能保证企业从此“高枕无忧”。
杨志伟表示,国外整车企业进入中国后,在零部件的采购上,往往首选自己的控股公司。而像他们这样本土的零部件公司,通常并不属于考虑范围。所以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本土整车公司。这就意味着他们要与有外资背景的其他汽车零部件公司竞争,最后不可避免地陷入价格战。“但是只有通过这个途径把自己养肥了,才能有机会成为贴牌制造商。”
“在采购零部件时,我们首选的还是与我们有合资背景的企业。最起码是有过合作经验的企业。”菲亚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Natale Rigano承认。
“我想中国将来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但我不能确定是什么时间。”Natale Rigano表示。
本报实习记者卞梦洁 本报记者王斌 蒋婷婷发自上海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