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内车企海归技术舵手为什么选择“回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4日 09:25  第一财经日报

  近来,由于华晨研发副总裁赵福全、奇瑞研究院院长许敏的相继离职,引起人们对汽车企业自主开发、对海归高级技术人才等更深层面问题的关注。加上此前长城汽车研究院院长韩志玉与长城汽车友好分手,这种关注就愈来愈强烈。

  在国内的汽车产品自主开发上,如果说华晨、奇瑞和长城是一面面迎风而立的旗帜,那么同为海归人士的赵、许、韩等人在一定意义上就曾经是飒爽英姿的旗手。应该说,选择回国效力,赵、许、韩对国内的汽车产业和企业环境、对各种困难是有足够的思想和行动准备的,而他们的成果也是显著的。但是,短短两三年时间过去,竟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离去,其中是不是有很多值得我们行业和企业反思的东西。

  首先,在自主开发上,我们的一些企业有没有操之过急的情况,使一些习惯于遵从产品开发规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海归们难以适应。这种理念上的激烈碰撞,最终导致他们还是选择了“回游”。

  汽车产品的开发是一个科学、规范的过程。比如,目前国际上汽车产品开发所遵循的开发过程是:概念——设计——验证——生产,所开发出的产品只是自主创新过程的副产品,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产品。这也是企业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根本,也是企业能够在竞争中取胜的前提。

  但是,出于开拓市场的需要,加上开发基础薄弱,技术储备有限、资金相对不足,也许还有其他种种因素,目前有些自主品牌的企业难免要“大干快上”地出产品。如果不幸遭遇到“放卫星”式的自主研发,作为海归出身的职业技术官,他们的承受能力应该是有底线的。一旦底线有可能被突破,他们的选择也就不言而喻了。

  同时,自主研发绝不是像人们喊一喊口号那么简单,需要扎扎实实、持续不断地工作。记得2001年初,记者在采访国内某大集团总经理时,他就曾说过,以往,我们的产品开发常常是“阶段式”的,需要的时候,一鼓作气冲上去了,与当时的先进水平并不相差很多。但是没过几年,又滑下去了。原因何在?就是没有持续的开发与改进,没有不间断的积累。

  正如这位国内企业家所看到的一样,而这些海归们充分体验过国内外两种不同体制下的产品开发,在无力扭转“大局”之时,他们也许只有选择离职。

  其次,在如何看待海归们的作用,怎样对其业绩的评估或认定上,我们的相关企业或部门,是不是给海归们以足够的支持与理解,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相对长远、相对合理的外部环境,使之具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呢?

  海归们的成就有目共睹。比如,赵福全在华晨工作期间,组建了精干的研发团队,从当初的十几个人到目前的600多人;建设起完整配套的研发体系,拥有七大部门、22个处室;确立了产品开发流程以及数据库等。已成功地开发出1.8T发动机、M2轿车和M3轿跑车平台,M4业已做出样车。据称,在赵福全的主导下,华晨的研发规划已经做到了2012年。

  同样,在奇瑞的3年间,许敏率领奇瑞的技术人员建立了完整的汽车研发体系和研究流程,并培养起发动机的研发能力,轿车及发动机产品也相继面市。而韩志玉也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与长城汽车的同事一道,不仅使CUV产品——哈弗通过严格的欧洲标准安全碰撞试验,而且还展开中小排量轿车、柴油发动机等项目的研发。

  海归归来的初期,一些企业由于高级研发人员稀缺,也没有产品开发的经验,更没有自主开发的积累,企业的经营者对海归唯命是听,使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够迈入正确的轨道。但是,一旦企业有了一定成绩,或者遭遇些许挫折之后,又对海归们的做法失去耐心,甚至难以接受不同的理念,离职也就是海归们唯一的退路。

  当然,由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海归“回游”的事情以前曾经有过,以后也还有可能发生。而“回游”之后也不乏再“回归”的。关键是怎样从产业层面、从企业层面上为海归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毕竟,发展中的中国汽车工业需要“海归”,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需要“海归”。

  张宇星/文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