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环保指标作为报废标准,同时推动汽车报废回收再利用,不仅有利于汽车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建设和谐和节约型社会的大方向。
汽车报废回收:良性发展刚起步
随着建设和谐社会成为社会主旋律及国内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环保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汽车业的重视,如何保证汽车业发展与环境质量间的和谐,再次成为汽车业关注的焦点。
不久前,从商务部传来消息,一直以来实行的私家车15年报废年限标准将被一系列车辆安全、节能、环保指标所取代,即将出台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将把环保节能理念提升到一定高度。
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副司长陈林认为这种标准具有前瞻性,“由汽车带来的安全隐患、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愈发严重,制定既符合中国汽车业和汽车管理实际情况,又具前瞻性的汽车报废标准,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陈林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东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汽车保有量逐年快速地增加,环境质量却每况愈下,汽车数量增加的同时带来的是须报废车辆的增加,而后者大多是排放不达标的汽车,汽车排放物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以环保指标作为报废标准不仅是与国际成熟的做法接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汽车业的可持续发展。
“毫无疑问,将环保指标作为报废标准是汽车报废回收领域的一种进步。”陈东升说。
环保成为重要标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到战略高度,这不仅为汽车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的发展空间,也为汽车业的发展提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新崛起的汽车大国,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环境恶化奏响的是产业发展与环境间的不和谐音符。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风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汽车单车的排放水平偏高,基本相当于美国同类型车排放的4到6倍,与普遍采用柴油发动机及积极推进欧V排放标准的欧洲相比差距更大。
“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汽车污染,城市污染将由煤炭型污染向汽车尾气型污染转变。”刚刚过去的2006花都汽车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的话犹在耳边,发人深省。
汽车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正是商务部考虑先对非营运乘用车以环保标准替代报废年限的重要原因。陈东升并不否认,这种替代有可能在初期带来不好的现象,比如由于国家环保指标标准尚在起步阶段,因此会有一部分存在安全及环保隐患的车仍旧大行其道,但长远看来这是大势所趋。
即将出台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出台了新的环保标准,但另一个对环保意义重大的环节也不容忽视。事实上,除了尾气排放,由于我国报废车辆拆解的技术原始,拆解企业上不了规模,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也相当的大。
提高我国报废汽车的回收再利用的技术、有效处理污染物、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已经刻不容缓。
促进报废车回收
以环保指标来确定报废标准也好,还是环保部门推进回收技术也好,最终的目的是能够促进报废汽车的回收再利用,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环保,也使得报废车辆的残值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推进报废车辆残值的再利用本身不仅可以节约社会资源,也是一种积极环保的态度,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大方向。
根据国际经验,汽车上的钢铁、有色材料零部件90%以上可以回收利用,玻璃、塑料等回收利用率也可达50%以上,经处理后的这些零部件仍有很高的使用价值。目前欧洲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率相当高,德国汽车回收率已接近100%,法国、美国等国家报废汽车的再利用率也已达到95%。邻国日本汽车报废回收业也相当的发达,分工细致,职责明晰。
在我国,报废车辆的再利用率却相当低,这与我国相关政策规定不无关系,《汽车贸易政策》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一条是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务的规范,规定报废回收拆解企业应将报废汽车的五大总成交给钢厂,加之国内汽车回收拆解企业主要由过去的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演变而成,需要承担办证、回收、拆解、销毁、破碎等全套程序,没有进行专业化细分,因而不仅报废拆解过程不专业,造成残值流失和环境污染,也容易把关不严,导致报废汽车重新上路或拆解下的零部件再次流入拼装车市场,造成安全隐患。
“如果去德国看看他们专门的拆解流水线,就知道国内报废回收与国外的差距,机械化程度低、效率低、废料堆积、污染环境是国内报废车辆拆解行业的现状。”曾在德国访问了一年的李风这样感慨国内外的差距。
“日本在车辆报废上实行车辆检查制度下的自愿报废原则,车辆只要通过年检,就可上路行驶,并无达到一定里程或年限后强制报废的要求。但在车检中逐年加强环保标准,未达标者不予通过,年限越长的车,在年检中收取的税金等也越多,以推动车主报废旧车。”陈东升认为,同样作为亚洲国家和汽车大国,日本在汽车报废回收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好在我国已经认识到报废汽车的拆解和重复利用中存在巨大的经济价值,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罗毅已经表示,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已经开始研究制定适合我国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技术,促进汽车报废行业的健康发展。显然,以环保为指标确定报废标准只是一个开始,我国汽车报废回收再利用真正走向良性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报记者 马蕾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