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铭进入一汽大众,一度被外界看作是竺延风一汽人事改革的信号———引进新鲜血液,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根据竺延风自己的判断:从2004年到2006年,是中国企业全面入世后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提前检验,竞争结果将对各厂商一段时间内的竞争地位产生重要影响。
而从2006年到2010年,是国内汽车企业重新划分汽车势力范围的时间。如果要超越一汽集团眼中唯一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上汽集团(SAIC),就必须完成既定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最近一两年内,一汽集团内部的管理层调动将成为常态。
竺延风延续国际化背景和业绩说话的思路,一定程度上是希望改变一汽干部长期内部提拔的状况。
按照一汽2006年到2010年的战略规划,国际人才比例是经营国际化三个考究指标之一。竺延风的目标是:2010年实现规模百万化和管理数字化,并为经营国际化奠定基础。
但是每一次改革,必然要触及人事和职权的再分工,新旧势力的博弈不可避免。当初刚接任一汽集团总经理时,竺延风对人事的调整就遭遇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
不可否认,和上汽引进墨菲和整体收购罗孚研发团队相比,一汽的人才国际化事实上已经落伍了。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竺延风其实很清楚。
和上海的国际化背景相比,长春地处东北内地,经济和人才基础薄弱,很难吸引大量国际化背景的人才落户。而且一汽作为央企,历史沉淀下来的人事关系错综复杂,相对而言,上汽是地方企业,历史包袱和人事关系相对简单。
目前的一汽大众仍在扭亏期,红旗还需要时间来证明自己,人才国际化的进程刚刚开始。在与竞争对手相比,吸引人才的条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如何给国际化人才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对于许多国企来说至关重要。(徐锋)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