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孰优孰劣难见分晓 自主品牌“造芯”模式之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 09:29  第一财经日报

  自主品牌“造芯”模式之忧

  一种独立的隐忧正在暗中渗透国内本土发动机项目投资。

  目前,包括吉利、奇瑞、华晨、海马等在内,中国本土汽车公司纷纷投产了自主品牌发动机。这些初尝到汽车产业酸甜苦辣的新军,正向汽车产业的高地——发动机领域发起最后的冲击。

  然而,它们正面临一个新的尴尬:尽管这场事关生死和名誉的“造芯”运动已渐入高潮,但在企业将数10亿元的资金砸向发动机之后,如何使之盈利?

  奇瑞和海马,在其发动机厂面临产能闲置的情况下,投产的包括奇瑞旗云和海马“福美来二代”等车型,仍然选择了暂时不配备自主品牌发动机予以了退让。

  一如奇瑞和海马的谨小慎微,几乎所有的中国本土汽车公司都在直面这样的考题。如今,在中国汽车产业整体利润急剧下滑的大背景下,发动机项目投资回报的前景非常渺茫。

  因此,这些发动机项目投资模式的孰优孰劣,势必成为整个行业讨论的核心话题。

  根据笔者的观察,从它们投产发动机的发展模式分析,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模式。

  第一种,以合资外方技术援助发展为特征的模式。这表现为,以天津一汽丰田投产的威姿轿车配备的丰田8A-FE发动机为代表,企业依靠丰田汽车的发动机技术,来改装生产发动机。

  第二种,以吉利为代表模仿创新性质的模式。这表现为,这些本土企业不仅在整车上学习模仿日本、韩国汽车的设计和组装技术,而且在发动机上也同样通过引入外方人才将发动机核心技术本土化。

  第三种,以奇瑞、华晨汽车为代表的通过买入外方技术、消化吸收的发展模式。这些本土企业的运作模式是,通过和奥地利AVL等一些海外汽车设计公司合作,通过购买他们即有技术进行研发。

  在笔者看来,以吉利为代表的模仿创新型模式将可能最终占据主导。吉利在整车设计和组装技术上的成功,已表明这是一条小规模投资,但却又能直接做到可持续发展的捷径。

  不管是通过外资合作,还是购买外资技术,其他两种发展模式仅仅能获得外方核心数据中的部分基础数据。作为全球汽车技术的最核心部分,中国本土汽车公司应该将最原始核心的数据掌握并做到消化吸收,这样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此外,从市场应用角度分析,以奇瑞汽车为代表的第三种模式,本身也容易受到外方设计公司固有的技术缺陷限制。

  “事实上,单从这些外方设计公司在全球的表现来看,它们并非主流的发动机生产商。”新华信汽车高级研究员金永生评论称。

  可以预见的是,倘若这些一出生就带有隐忧的发动机投资继续下去,那么它们将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地化为泡影。

  当然,从态度上分析,我们不可否认这种尝试。

  “得发动机者得天下。”事实上,正在国内自主品牌厂家大张旗鼓进军发动机领域的时候,以丰田、日产、现代等为代表的跨国企业早已经在中国建成了发动机厂,并将它们纳入了全球战略体系。为了追赶,国内自主品牌厂家不得不快马加鞭。

  在内外交困之下,这注定是一条艰险之路。(徐晨华/文)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