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村车市谢幕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汽车进入家庭的强劲需求,使亚市成为国内最知名的汽车市场
如果说当年的亚市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那么,今后的任何一个汽车市场也难以拷贝亚市的成功,包括新亚市自己
8月24日下午4时许,一男两女来到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下称“亚市”)。见到空空如也的停车场和正在拆除的店铺,只有不无遗憾地摇着头。
经过交谈得知,他们是花几个小时,从北京的东郊——顺义区赶来的,本来是要选一款自己家用的车,但是亚运村汽车市场已经“车去市空”。
“明天是搬迁的最后时限,但百分之九十九的商户已经搬走。”正在做最后收尾工作的一位汽车装饰业务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亚市东门的一个通知明明白白地写着:8月23日~25日是所有商户的最后搬迁时间。
就这样,一个曾经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国内最大汽车大卖场——亚市,在经历了十年的红红火火之后,不得不重迁新址。
已经“扛”了两年
“哥们,来看看买什么车?”8月24日下午5时,位于亚市西北角的一家经销店还挂着“照常营业”的牌子,经销人员热情地招呼记者。这也是市场内唯一还在经营的商户。
作为一汽-大众的经销商,这里依然陈列着捷达、高尔夫、宝来、速腾和开迪等全车系车型。交谈之中,一位经销人员表示,我们会坚守到最后一刻。
“今天上午,我们还卖了两辆GL8商务车。”正在准备与最后一辆GL8和一辆凯越旅行车一道撤离的上海通用汽车经销人员说。
在北京,亚市可谓是汽车销售的风水宝地。“最早卖车的人,成为千万富翁的不新鲜。还有的已经成为多个知名品牌的代理商,身家应该上亿元吧。”那位在这里做了十年汽车装饰的经理说。
两年多前,盛传亚市因奥运会用地即将搬迁时,北京市的多个汽车大卖场都欲“取而代之”。当时,北京已营业或准备开业的汽车卖场多达20余家。有的市场甚至表态:“亚市搬家之日,就是我们开业之时。”但是,谁也想不到的是,亚市出人意料地生生“扛”了两年,一些大卖场早已是自顾不暇,甚至难以支撑。
亚市的一位经销人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说,今天看见亚市总经理苏晖在院子里走了好几圈,他还是有点舍不得离开。亚市的工作人员都很清楚,亚市迁址昌平区北七家之后,将失去原有处于市中心的优势地位,不可避免地变成北京市的一个区域性市场。
不可拷贝的亚市
如果说当年的亚市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那么,今后的任何一个汽车市场也难以拷贝亚市的成功,包括新亚市自己。
首先,北京汽车市场趋近饱和,新车销售难现大幅增长。
上周,北京汽车牌照发放已经到了K字头,加上各种不同号牌的车辆,北京市的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70万辆。根据以往有关部门的预测,北京地区的汽车保有量最高约为350万辆。在保有量接近300万辆的背景下,2006年上半年,北京新车增长只有3%。同时,受燃油价格上涨、交通堵塞严重、停车场地有限,以及新车琳琅满目、价格混乱等因素影响,北京的新车销售难有大的增长。
其次,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消费者对汽车文化认知的提高,传统的汽车大卖场魅力难再。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特别是在互联网上了解车市行情,进行车型对比,最后再到不同品牌的4S店试乘试驾、选车购车。尤其是第二次购车或换车的消费者,不必再去赶庙会一般摩肩接踵的大卖场,被一些车虫“忽悠”,而是做出自己理性的选择。
第三,汽车市场的竞价销售,特别是低价销售,往往被汽车厂家所诟病。
汽车生产厂家对大卖场往往是既爱又恨。爱的是这里有无可比拟的人气,有众多媒体的关注,说白了就是具有强烈的“眼球”效应;恨的是经销商之间相互杀价,还有扰乱市场的“车虫”。当年,就曾出现过厂家与汽车市场针锋相对的争论。权衡利弊得失,厂家更倾向于把消费者引向自己的4S店。
最后,新亚市的地理位置,决定其难以聚集更高的人气。新亚市的面积固然很大,硬件条件更为优越。但是,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够方便,都成为新亚市的“软肋”。上述汽车装饰店的经理就对《第一财经日报》说:“我的公司会跟过去,人员也安排好了。但眼下顾客不多,我自己会先休息一段时间。”
采访结束时,记者再回头看一眼亚市的停车场,一簇簇野草在柏油地面的缝隙里顽强地生长着,显示出勃勃生机。这也许正代表着亚市的发展历程,也预示着轿车进入中国家庭的趋势。(记者 张宇星)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