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衔主演:上汽、南汽
上期《速度周刊》谈到国内汽车企业从2001年开始就已经“盯”上了罗孚,陆续有华晨、吉利、南汽、上汽对收购罗孚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上汽集团凭借自身雄厚资金支撑,在收购罗孚的过程中取得了主动。就在外界普遍看好上汽、罗孚的项目时,罗孚的突然破产使上汽不得不重新权衡利益,战术性地选择了退出,令这场收购战再一次突生变局。这场收购战究竟会如何收场呢?
上汽的“回马枪”
罗孚宣布破产,上汽收购罗孚的话题在媒体中暂时告一段落。直到2005年7月,上汽表示,正与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的两位前高管所在的海外财团magma进行商谈,联合投标英国罗孚汽车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位于英国伯明翰的长桥工厂。
此消息一出,立即让上汽再次成为罗孚争夺战的主角。因为上汽一直表示,其最感兴趣的是罗孚的发动机分部,而不会收购整个罗孚。但是,英国政府曾经表示,为了保障罗孚员工的利益,不会将罗孚分开出售。而上汽与magma的合作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上汽希望由magma公司直接出面收购罗孚剩余资产,上汽提供资金支持,并在英国建立研发中心。这个方案很快得到了英国运输总工会的支持,他们表示,这是一个最佳方案。就连负责处理罗孚资产的普华永道事务所也于7月11日公开表示,复兴罗孚需要上汽的支持。
胜利的天平似乎已经开始向上汽倾斜。踌躇满志的上汽股份总裁陈虹也亲自赴英国督阵,大有势在必得之势。
南汽半路又杀出
然而,就在上汽正式递交竞标书的前一天,南汽则抢先表示将正式竞标破产的罗孚。南汽此举立刻在国内汽车界激起轩然大波,很多媒体用“南汽负气竞标”、“孤注一掷”等等词语来表达对此事的看法。
的确,在很多人看来,在国内尚谈不上富裕的南汽,何以要到英国去收购一个已经破了产的老企业?于是有人猜测,南汽是出于对上汽撇开它单干的气愤。这样的说法似乎有点站不住脚。作为一个企业,是没有谁敢花几个亿去赌气的。因此,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南汽得到了凤凰控股的支持。同时,国际化也是南汽的一个梦想。
除了南汽和上汽,参与这场罗孚争夺的还有另外一家英国公司ProjectKimber。据说,其出价是4000万英镑,承诺雇用员工人数2000人;上汽则出价5000万-6000万英镑,承诺雇员3000名;南汽出价4000万-5000万英镑,雇员2000名。罗孚究竟花落谁家,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了负责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破产托管事务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身上。
南汽何以拼过上汽
2005年7月23日凌晨,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宣布,南京汽车集团击败上海汽车集团,成功中标英国百年汽车企业罗孚汽车公司和其发动机生产分部。对于南汽此次胜出,业内人士认为是由于上汽自己提出附加条件所造成的。因为,上汽本来就认为收购已经破产的罗孚整体是有风险的。7月中旬,发生的一件事更让上汽觉得心里没底。
这件事是由于上汽所看中的那个罗孚发动机工厂,原本是由本田和宝马的技术组成的。但是,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却突然宣布,确认日本本田也拥有罗孚的部分知识产权。而本田公司随即公开表示,其无意转让技术,并把本田在罗孚工厂的设备搬走,且销毁了技术文件。这大大降低了该工厂的技术含量。
于是,上汽在竞标书中又提出了3个附加条款。一是,要罗孚明确其还有多少知识产权涉及到第三方;二是,分期付款,要等到资产转移清点清楚之后,再付全款;三是,要让罗孚明确工厂运营之后在环保方面的风险(英国对于企业环保要求很严)。这三个条件,显然不是罗孚方面所愿意接受的。而相反,南汽并没有提出附加条款,这样胜负的天平才开始向南汽方面倾斜。
谁也没赢的竞购?
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当然比较郁闷。他们在声明中意味深长地表示:“对于(上汽)此前已经购得的罗孚25、75系列轿车和全系列发动机的知识产权,上汽股份将遵循国际惯例,采取法律手段严格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上汽还强调不会因此而放慢建设自主品牌的步伐,按计划到2007年,上汽要实现年生产自主品牌汽车5万辆。
上汽的声明也就意味着南汽无法生产罗孚车系中最著名的75系列。换句话说,南汽只是买到了罗孚的一堆设备,而上汽拥有的是技术,没有生产75车型的设备和人才。二者今后的关系仍将非常微妙,合作似乎应该是两者下一步的理想选择。
南汽方面曾表示:“今后运作罗孚项目,我们欢迎与包括上汽在内的国内外资金合作,组建股份制公司,甚至可以放弃控股权。”南汽这样的态度,又给罗孚的命运留下了想象空间。因为此前就有媒体猜测,南汽的目的是想先自己试一下,如果确实无法管理罗孚,就把它作为南汽将来与其他汽车集团合资过程中的重要砝码。另外,在资金、海外管理等方面,南汽也面临着困难。
不管是南汽还是上汽,能够看到中国汽车企业收购有着“英国汽车教父”之称的罗孚汽车,都是一件值得中国汽车人高兴的事。两者能否在一场比拼之后“相逢一笑泯恩仇”呢?这或许会成为国内两家企业能否盘活“中国罗孚”的关键所在。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