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了几位长期研究汽车行业的学者。本期我们刊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石耀东博士的观点。
对于汽车行业“是否过剩”的问题,我认为,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保持产能过剩,对结构优化来说有一定积极意义。从宏观经济方面,它对投资、信贷规模、价格总水平、能源需求与分配等等的影响都很大。市场经济是完全由企业自行调整,政府不干预。在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项目融资、土地、税收等都有地方政府的影子。所以不能拿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产能过剩”标准来衡量我们。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产业成熟度的提高,政府管理体制也会由经济性向社会性转化。而在当前,我们还属于过渡阶段,产业发展的环境还需逐步改善。政府要做的,就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氛围。
对于结构过剩的问题,我认为这更大程度上是企业投资决策的事情,要看市场状况。
一方面,虽然总的来说目前国内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相较于外资或合资企业在技术、管理、产品线的宽度等方面有一定差距,但我不认为跨国公司对国内民营企业有排挤作用。两者在产品的差异性上还是很明显的。我们的企业在中低端以及经济型车领域,还是很有竞争优势。对于它们来说,还有一个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过程。今后可以更加细化市场,逐步延伸到营销、服务、研发领域,产品逐步向中端、高端过渡。因此不能带着民族情绪来看产业结构。
对于零部件企业来说,内资与外资企业的差距确实也很大。但同样,市场竞争的对手之间有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学习他人的先进理念、先进产品的标准,对提升自身质量有很大作用。内资零部件企业也可以与外资合作,而并不是从属于外资公司。同样,进入市场也需要合作伙伴。我们的零部件企业还可以与整车企业合作来提升自己。与跨国公司共同研发,这也是国际合作的大趋势。对企业来说,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最重要。
不要把“是否过剩”这个问题看得太过严重。从提升产业竞争力来说,行业的产能过剩或是结构过剩,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府需要转变职能。产能需要多大,应当由市场决定。(见习记者 朱志宇)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