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文化,究竟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 09:00  解放日报

  人人都能谈论汽车文化,但未必人人都懂得汽车文化。这篇出自汽车业内行家手笔的论述之作,对汽车文化涵义的阐释不仅系统,也较为透彻,值得你认真一读。

  汽车是世界唯一兼有零部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万万计的综合性、高科技、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其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渗入到广泛的学科领域,波及大量的相关工业和相关部门,诱发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出现,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合纵连横的产业链,成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就是这样凝聚着一百多年来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成果,和谐地将科技和艺术相统一,积淀成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底蕴。汽车文化以汽车产品及其产业为载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层面并构成互为关联的价值链,演绎人类社会一系列的行为、习俗、法规、准则、观念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汽车社会和汽车文明发展进程的文化形态。

  既然汽车是特定环境、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一种交通工具,因此,它也只可能是这一时期文化的缩影和载体。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学术领域对于汽车文化的精神内涵有不同的诠释:

  经济学家:汽车产业体系超越了国籍、人种和疆界,实现了各种生产和消费资源的快速流动,开创了无国界经营时代。

  社会学家:拥有汽车已被全球普遍视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标志。

  文化学家:摇滚乐在世界范围的流行是因为各国年轻人都习惯了汽车的快速和喧闹。

  历史学家:汽车发展的过程就是实现现代化和现代化走向全球的过程。

  科学家:汽车是网络的流动节点,汽车是改变世界、推动全球化的机器。

  政治学家:汽车尾气污染,造就了真正的全球政治。

  未来学家:通讯手段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运用迟早会将地球村的居民统一起来。

  目前,关于汽车文化的定义还比较模糊。一般认为,广义上的汽车文化就是反映“汽车改变世界”和“世界改变汽车”的大文化。

  汽车文化的演绎同全球化进程一样,是矛盾的统一体,是合理的悖论。如果从各国情况看,汽车产业演变是从分散走向集中,它将早期各国分散的作坊制作,集聚成少数垄断的超级汽车集团,转变为基于全球平台生产的规模经济产业。如果从世界角度看,汽车工业演变又是从单极化走向多极化,它将原先由一国主宰的单一市场格局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并正形成一个多极化的全球汽车市场。

  汽车文化主要体现于汽车产业侧向影响及其扩散效应。汽车进入社会、进入家庭,加快和提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节奏和效率,伴随而来的汽车文化也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管理的变革。20世纪20年代,美国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创造了规模生产方式和多样化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首创“精益生产方式”。这几项工业管理革命,改变了几乎所有工业中一切形态,包括生产组织和管理组织以及传统观念。敏捷生产管理方式推进,将进一步导致汽车产业全价值链的变革。

  ———公路网形成。汽车与其它交通工具相比,具有“远距差效益”、“时差效益”、和“运输质量差效益”的特点,因此得到广泛使用。为发展汽车运输业,世界各国都加速开发公路网络。二次大战后以后则更是高速公路时代,高速公路网几乎穿透了世界大部分城市和城镇。汽车为促进地区和工业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组团式城市群的形成更是汽车的效应。组团式城市群有利于城市空间放大,而城市空间放大有利于汽车使用环境的改善,导致汽车流通速度加大,有利于汽车需求进一步增大。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成为汽车市场消费的主体。

  ———汽车服务贸易及后市场。汽车工业每一个环节,从市场、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直至后勤都超出国家范围,由此而产生的贸易、法律、环保及产业经济影响远远超过汽车工业本身。同时,与汽车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后市场迅速发展,在发达国家已发展形成成熟的二手车置换、保险、信贷、维修、保养、租赁、物流、贸易和回收利用等业务。

  ———新生事物。汽车的普及,为人类社会生活创造出了许多新生事物,汽车艺术、汽车影院、汽车广告、汽车模特、汽车展会、汽车体育、汽车旅游、汽车旅馆、汽车餐厅、汽车社区、卫星城、乡间别墅及汽车银行等已渗透到发达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改造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进而改变城市结构、乡村结构和就业结构,改变人们的区域概念、住地选择、消费结构、商业模式、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沟通方式、活动节奏、知识结构以及文化习俗。汽车的使用是个性权利的延伸和个人主动性的象征,汽车创造了崭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内容,整个社会的文化理念、心理素质、道德因素都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未完待续)

  朱盛镭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