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缓实施进口零部件整车特征界定标准,国产高档车再获生存空间。表面看来中方做出了让步,但由于宝马、奔驰此前承诺在华加快本地化力度,实际这是双方妥协共赢的结果。
曾经横亘在中欧之间一触即发的汽车贸易大战在当事双方的低调处理中已经化为无形。日前,海关总署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公告,将原定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的进口零部件60%整车特征界定标准推迟到2008年7月1日实施。
此前,中国与欧盟关于汽车零部件贸易争端已经磋商数月,欧盟威胁将争端提交WTO仲裁机构之后,随着宝马和奔驰等高档车相继承诺大幅提高在华本地采购、增加国产化率,中国政府最终做出让步。
缓期两年执行进口零部件60%整车特征界定标准,意味着之前国产的KD汽车又能以较低关税额进口零部件,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刚刚国产的Volvo以及奔驰、宝马等高档车制造商。
国产高档车迎来“第二春”
去年3月份,海关总署等联合发布《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办法”规定,通过进口全散件(CKD)或半散件(SKD)组装汽车,进口零部件的价格总和达到该车型整车总价格的60%等符合“整车特征”的进口零部件都要交纳整车关税。
我国整车进口关税税率为25%,零部件为10%,两者税差15%。据报道,华晨宝马2005年利润为6000多万元,如果课以整车关税,其成本将提高1.3亿元,其2005年就将亏损近7000万元。一旦“办法”全面实施,对所有国产高档车厂家都将构成严重打击。
“办法”推迟两年执行,对刚刚在华起步生产的奔驰、宝马等高档车网开一面,部分国产高档车仍然可以以零部件组装的方式生产,享受15%的关税差额。同时,两年时间给在华生产时间不长的高档车生产企业留下了相对充裕的空间,将使其在提高国产化率方面有更多准备。
宝马汽车北京代表处公关经理马庆生表示:“推迟两年执行等于给了我们更充裕的时间,这对宝马加速本地化有促进作用。” 他补充道,即使不推迟执行,宝马也会按照产业政策要求,推行本土采购,提高国产化率。他表示:“从宝马国产化进程来看,国内零部件工业发展很快,越来越成熟,已经接近宝马全球统一品质标准。”
虽然北京奔驰方拒绝对“办法”延期发表评论,但对方还是表示,推迟执行进口零部件60%整车特征界定标准,对国产高档车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去年年底投产的奔驰E级和即将生产的克莱斯勒300C,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国产化问题。两年时间将为提高国产化率提供较充足时间。
另据报道,曾经在年初暂停国产的另一高档品牌凯迪拉克已经表示,将在年底恢复凯迪拉克国产。上海通用已经确定,凯迪拉克新款车型STS将在年底进行国产。
7月份刚刚国产的长安福特的Volvo S40刚“出生”没多久就遇到“好时光”。同所有在华国产的高档车制造商一样,S40将利用两年调整时间,一方面继续享受低关税政策带来的优惠,一方面加大国产化率建设。
由于整车和零部件存在15%关税差价,“办法”暂缓实施将使国产高档车价格出现松动。以国产奔驰两款E级车E200K和E280来看,两车目前价格分别为52万元和64万元,如果按照零部件收税,扣除增值税和消费税等因素,整车成本将下降9%左右,届时将有4.6万元至5.7万元的成本降低。即使厂家不把这部分差额全部返还给消费者,国产高档车也将有价格下降空间。
各方妥协求得双赢
新华信汽车研究部总监郎学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最终延迟“办法”实施时间,很可能是博弈双方相互妥协的结果。“表面来看是中方做出了让步,但实际双方都做出了妥协。”
早在海关总署发布推迟“办法”实施时间之前,奔驰、宝马等国际巨头态度已纷纷出现转机。
5月份,宝马集团总裁庞克两次秘密来华访问,并与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会谈。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施润博代表宝马方表示,宝马将在中国建设第二工厂,并承诺提高零部件国产化率;2006年宝马在中国的零部件采购金额将从去年的8.7亿元提高到30亿元;供应商将从45家扩展到83家;华晨宝马还专门为此成立国产化项目部。
继宝马明确宣布加快在华本土化进程后,一向给人以傲慢姿态的奔驰也向国家产业政策低下了高傲的头。5月31日,戴姆勒-克莱斯勒东北亚地区首席执行官贝廷林出面表态,为满足中国政策,戴-克将力推本土化。未来两年中,戴-克将在中国增加8倍以上的零部件采购量,由目前每年1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以后的每年8.4亿美元,用以国产奔驰等的配套。
郎学红认为,宝马奔驰相继表态增资扩产,加快本土步伐,实质上是向中国政府发出希望求得和解的一个信号。而之所以选择在纠纷最关键的时刻表态,是因为担心失去在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更多机会。
郎学红分析,暂缓“办法”实施时间,给予企业以缓冲期,表明我国政策制定更加成熟。从顺应市场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尽量减少突变因素对正常生产秩序的影响,体现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企业则可以利用缓冲期,将节省下来的费用用于扩大国产化率,满足政策要求。
欧盟驻华代表团传出消息,本月底之前中欧将就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问题重新开始谈判。此前欧盟官员表示,欧盟不希望将汽车零部件问题诉诸WTO,目前依然是磋商阶段。中欧零部件磋商出现转机。
掩盖分歧隐忧仍在
多方共赢局面已经达成,中欧间关于汽车的贸易争端似乎已经过去,但有专家指出,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拖不是办法。”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表示。
由于日韩两国与中国同处东方,其产品更加贴近于中国人消费需求。另外,就价格竞争力而言,强调性价比的韩国产品也比欧洲产品更富竞争力。“长远来看,欧洲企业产品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曹建海说。
将解决问题时间往后拖两年,并不等于就此解决问题。两年后,跨国企业面临如何迈过40%国产化率的底线。如果届时仍不能达标,中欧双方势必争端再起;而如果寻求短期内达标,可能性也不大。毕竟,高档车受众有限,产量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高档车制造所需资金投入大、技术门槛高,要在短期内将零部件供应本土化,并非一件容易事。
如果此次暂停实施“办法”确实是双方协议所致,那么两年期内,在华企业的本土化进程肯定会加快。但也有一种可能,即争执企业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收集对自己起诉有利的因素,证据准备得更加详细。如果两年期满,欧盟企业对于中国零部件进口政策仍然不满意,坚持向WTO起诉中国,那中国将陷于被动局面。
两年发展过程,一切皆有可能。现在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一条是成本低,但两年后,如果越南、缅甸等国家投资环境成熟,成本比中国更低,制造业势必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届时,不光奔驰、宝马等高档车企业需要从海外进口零部件,甚至普及型轿车零部件也将从海外进口。“这不是没有可能。” 曹建海对记者说。
管宏业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