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再造中外差距明显 消除概念误解尚需时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 08:43  中国汽车报

  本报记者 朱孔源

  日前,中国工程院主办的“节约型制造工程科技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代表“中国工程院建设节约型社会课题组”提出了17项关键工程,其中“机电产品回收利用与再制造工程”赫然在目,再次强调了“绿色再制造”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支撑。

  中外差距明显

  “绿色再制造”不是陌生的词汇。

  再制造工程最早起源于欧美等国,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

  据199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再制造企业有7.3万家,年产值530亿美元,与制药业、计算机业和钢铁业的产值相当。再制造业直接就业人员多于其他产业。其中,汽车再制造企业超过5万家,年销售总额365亿美元。2005年,对美国再制造业的产品统计显示:工业设备占16%、航空航天及国防装备占11%、电子产品占6%、计算机产品占4%,而汽车及其配件所占比例高达56%。

  德国汽车再制造产业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德国大众50年里已经生产再制造发动机720万台,近年来销售的再制造发动机及配件与新发动机的比例达9∶1。宝马公司建立起全国性回收品经营连锁店网络,改造后的发动机是新发动机成本的50%~80%。发动机在改造过程中,有94%被修复,5.5%被熔化再生,只有0.5%被填埋处理。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再制造业历史非常短。我国的再制造工程是在装备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步。2001年5月,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成立,标志着国家再制造工程的系统研究正式拉开序幕。

  政策春天正在缓缓到来

  虽然中国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的历史较短,但发展极其迅速。

  2005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研究》,组织了33位院士、80余位专家参加这一研究项目,得出了17项关键工程,“机电产品回收利用与再制造工程”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工程。目前,再制造工程也正在逐步得到我国政府、企业界的认同和支持。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介绍,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21号、22号文件均指出:国家将大力“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并把“绿色再制造技术”列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的关键、共性项目之一”。

  今年2月14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总局在对外发布的《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中指出:“对报废汽车零部件及维修更换的旧零部件,鼓励有技术、设备、检测条件的企业进行再制造,作为维修备件用于汽车修理。”

  4月,曾培炎副总理在国家发改委《关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及有关对策措施建议的报告》上批示:“同意以汽车零部件为再制造产业试点,探索经验,研究技术,同时要考虑定时修订有关法律法规。”

  一切似乎都预示着再制造政策的春天正缓缓到来。

  消除误解尚需时日

  在这股对再制造工程支持的春风中,国家于2005年批准了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行业和领域,再制造被列为“四个重点领域”之一。同时,我国发动机再制造企业———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被列为试点单位。同样的发动机再制造企业在上海也有一家———上海大众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动力总成分公司,该公司已经为桑塔纳提供1.1万台“再制造心脏”,比更换新发动机节约647吨钢材,节电190万度。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但是人们消除对再制造的误解仍需时日,这可以从上述两家发动机再制造公司的窘境窥见一斑。

  据了解,被列为试点的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现在的日子不好过,而上海大众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动力总成分公司的日子也好不了多少。

  “消费者对绿色再制造工程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偏差。”徐滨士院士说:“再制造产品不是二手产品,而是新品。”徐滨士院士进一步解释:“再制造往往是在产品使用数年后实施的,一部分机电产品制造出来,经过若干年后才达到报废,在此期间许多新技术、新材料相继出现,对废旧机电产品进行再制造时可以应用最新的研究成果。高新技术在再制造加工中的成功应用,是再制造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达到和超过新品的根本原因。”

(编辑:郭涛)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