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贴膜市场大限将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 07:58  21世纪经济报道

  几乎所有声称自己是顶级质量的太阳膜、安全膜品牌,只有一家能够达到这个指标,大多数的商家则是偷梁换柱地声称自己的薄膜能够达到透光率70%这个法定门槛。

  规模高达数百亿的汽车贴膜市场正遭受生死大限。

  继北京、上海立法禁止汽车贴膜之后,广东、江苏等地也开始逐步限制对汽车玻璃进行贴膜。

  由于中国汽车消费的高涨,这种产品目前在中国遍地开花,市场已经近百亿人民币,而且业内人士都清楚,做贴膜是一个暴利产业,“甚至比卖车还赚钱”。

  生死大限在前,曾经无限风光的汽车贴膜市场何去何从?行业内的一些先知先觉者已经逐步考虑转型,伴随着节能建筑倡导,一大批嗅觉敏锐的商人开始打着节能的口号,开始进军大厦、楼宇、住宅的门窗玻璃领域。也有个别商家对自己产品十分自信,对这风雨欲来的局面胸有成竹。

  暴利下的行业乱世

  给汽车贴膜,在中国始于1998年左右。汽车贴膜能贴出这样一种效果:从车里边能看到外边,而从外边看不到里边,同时起到隔热防晒的作用,太阳膜因此赢得了大多数中国车主的青睐。极短的时间内,它就成了中国车主的必需品,车主们似乎买完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车窗贴膜。

  从1998年起,短短8年时间,近万个太阳膜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中利润也惊人增长。深圳一家知名的太阳膜公司向分销商介绍自己的产品时声称:流行的产品诸如前挡膜、侧后挡膜的成本均仅需几十元,贴车价却要达到800~8800元不等。厂商自己透露的暴利已经超过100倍,而这在业内并不算稀奇,更多小作坊式的太阳膜生产商成本更低廉。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大部分所谓的防爆膜只不过是一层薄膜而已,并没有什么复杂的工艺,多由一些小工厂生产出来的,几条生产线,甚至在家里就能完成。这些小作坊才是中国市场上汽车贴膜生产的主力军,他们的产品,有的被汽车销售商家直接拿走,这一部分大都是送给消费者的,有的是一些公司来收购,他们再拿去包装、上商标。

  最为关键的是,这个行业并没有什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所以,谁也不能说这些小作坊里的产品就是假冒伪劣产品。“贴在汽车上,顶多是不起作用,也不会有其他剧烈的危害”。而这些情况,很少有消费者能弄清楚。

  但事实上,劣质太阳膜的确是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的。我国的交通法规明文规定,汽车前挡玻璃的透光率不得低于70%。而汽车前挡玻璃普遍的透光水平是75%-80%左右。这样汽车前挡玻璃如果因为安全或者控光需求贴膜,薄膜的透光率最少也应该达到93.3%才能符合法定要求。笔者查询了几乎所有声称自己是顶级质量的太阳膜、安全膜品牌,只有一家能够达到这个指标,大多数的商家则是偷梁换柱地声称自己的薄膜能够达到透光率70%这个法定门槛。

  在市场上,曾经出现过近万个汽车贴膜品牌,它们几乎清一色地打着进口招牌。几乎我们听说的大品牌都被各种贴膜享用了,博士、柯达、三角、汉高甚至F16……要知道,国际上曾经出现过的正规玻璃薄膜(汽车贴膜只是其中之一)品牌总计也不超过20个。

  假货的横行,让一些国外知名品牌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打假。加拿大ACE的福瑞达安全膜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这一年他们做的最主要的事就是全国各地到处跑,演示正品功效、约见媒体记者揭露虚假贴膜品牌的真实面目。

  然而福瑞达的努力并没有取得多少效果。而相反,暴利让后来者鱼贯而入。一位汽车贴膜的代理商向记者透露,“卖一部中档车赚的钱,肯定没有给这部车做个高档贴膜赚得多”。

  大限下的转型之路

  对于汽车贴膜产业在中国的兴盛,不少外国汽车商人颇为不解,因为在国外,汽车贴膜是一个已濒临淘汰的产业。

  在西方,对于汽车这种在公共场合活动的工具,是不能有什么隐私权可言的。而且,负面效果很大:无论多么高级的太阳膜,贴上以后都会造成车内的反光,严重影响后车的视线,是汽车追尾事故的罪魁祸首,太阳膜还会提高执法部门的执法难度,引起车内犯罪的发生。

  不过,中国的一些地区也逐步开始限制汽车贴膜的使用。2005年,上海市交警总队明文规定,禁止在机动车车窗上贴膜,北京市也已立法禁止使用镜面反光遮阳膜。此外,一些省市也在考虑制定相关的规定,江苏省公安厅最近在答复政协委员的有关提案时说,在起草《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时,将涉及有关汽车贴膜的事项,可能出台须使用透光较好的浅色贴膜的硬性规定。

  基于控光目的的太阳膜,的确市场前景有限。因为玻璃技术的发展已经根本用不着额外去贴膜来增加控光效果了。但玻璃与生俱来的脆弱性,却是迄今难以解决的顽疾。玻璃安全膜,这一将玻璃强度提升百倍,把玻璃从安全隐患变为安全堡垒的薄膜,无疑又找到了最佳的介入时机。

  即使所有的汽车都不贴膜了,真正精明的商人也不会坐以待毙。2005年,节能成为各级政府挂在嘴边的口号,节能产品迅速升温。这更让一大批嗅觉敏锐的商人看到了无限商机,打着节能的口号,各种各样的防爆膜开始进军大厦、楼宇、住宅的门窗玻璃领域。

  而乔森就是其中一位,这位当年把温州打火机卖到全世界的商人,敏锐地看到了这个创富之机,他的商务公司很快揽下了加拿大ACE的福瑞达安全膜的大中国区总代理权,这次,他打算把外国人的东西卖到中国来。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至少有150亿平方米的玻璃需要防护。而且随着每年大量新建筑物的产生以及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需要防护的玻璃面积还以每年6%到10%的速度递增。相较于数不清的高楼大厦和正在疯狂建楼的中国城市,商机被疯狂地放大了,这个没有标准可言的产业,俨然一个新的金矿。

  但摆在乔森面前的,并非坦途。当乔森把海关进口手续、中国官方检测报告、各地分销网络一一理顺时,却发现“竞争对手”早已走在前边。

  这些竞争对手有的是这样做的:在美国注册一个虚壳公司,或者根本不注册任何公司,只是在网络上伪造一个网站,在中国遍地的小工厂里低价收购产品,拿着别人的样品去鉴定机构花钱买些检测报告,然后取个品牌名称,花大价钱在媒体上做广告。

  乔森说,不论他如何宣传自己的产品货真价实,他的产品还是很快就淹没在这种洪流中,近万个挂着洋名的品牌让他无所适从。显然,这并非是他所能决定的事。

  本报记者 姚峰 上海报道

(编辑:李颜伟)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汽车用品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