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夏季救援常遇车辆故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19:27  新浪汽车

  夏季天气炎热,气温高,是车辆出现故障的高发期。据中国第一家专业的道路服务公司——大陆汽车俱乐部(CAA)统计,从2006年6月至今,大陆为车主提供了约16, 000次救援服务,其中最常见的救援原因分别是电瓶、轮胎、油泵故障、发动机及冷却系统等故障问题。

  为保证广大车友的行车安全,大陆的专业技师在此为广大车友讲解一下以上常见汽车故障的注意事项及解决方法。

  1.防电瓶亏电

  夏季气温高,在不着车的情况下,长时间使用空调或者由于车辆老化充电系统有问题,就会造成蓄电池充电不足,同时车主又不注意蓄电池的维护,如电解液检查(免维护蓄电池除外),蓄电池内液面高度,一般高出极板15mm~20mm和电解液密度夏季一般为1.24,如果电解液不足应及时添加电瓶补充液或自行添加蒸馏水—纯水(娃哈哈纯净水也可以),如果电解液不足就会使蓄电池“亏电”, 造成电压降低,发动机不易起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不着车”。蓄电池长期处于亏电状态就会造成永久性损坏,所以,经常检查并保证蓄电池处于良好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蓄电池的上表面往往安装有一个观察孔,此观察孔可以帮助司机自己判断蓄电池的充电状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蓄电池的正常使用期限一般为2~3年。

  具体采取措施:

  及时添加电瓶补充液(市场上有售)。

  保持蓄电池加液孔盖排气通畅,否则,蓄电池内气压增高,容易使蓄电池外壳破裂,造成报废。

  及时清理蓄电池的正/负极桩头。

  如果充电系统有问题应及时去修理厂检修。

  2.防车胎爆裂

  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轮胎气压长期不足,轮胎变形严重,这时如果车速高,就会造成轮胎摩擦生热,在高温酷暑下难以散热,从而使轮胎的橡胶压溃及内部的帘布层断裂进而发生爆胎现象;另外,如果胎压过高,在炎热的天气下,气体膨胀,胎内压力升高,当压力超出轮胎承受能力时,就会发生轮胎爆裂。为防止爆胎,经常采取的方法是:

  轮胎充气气压不宜过高也不应过低,保持标准气压——标准气压值一般在门边及加油盖内部和用户手册上

  发现轮胎压力过高时,而应将汽车停在阴凉处,停驶一段时间,保持轮胎温度在正常值以内,再放气。

  不能直接将冷水泼在轮胎上进行降温。

  经常检查轮胎的破损情况,如发现问题因及时解决。

  注意:轮胎爆裂是非常危险的,不要抱侥幸心理,花小钱买平安嘛。

  3.油泵故障

  据大陆汽车俱乐部救援技师介绍,油箱亏油多为车主马虎大意,没有留心仪表板上的仪表指示或警告灯提示,从而未及时加油造成。要养成良好的加油习惯,及时预防。

  首先,随时保持汽油存量。驾车时随时注意油表上的汽油存量,最好在汽油存量剩下1/4时就及时加油。不要等到每次油表灯亮或燃油表到红线才加油,这样会让汽油泵缺少冷却,导致汽油泵早期损坏。

  另外,如果发现油表不准时,要及时修理。使其准确地反映油箱的油量。

  第三,不同性质的汽油不能混用,加符合自己车型标号的汽油。

  最后,外出旅游时,要尽量固定在一个离家比较近的大加油站加油;

  4.发动机及冷却系统

  夏季温度高,发动机容易过热。因此,夏季应加强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检查、保养,及时清除水箱、水套中的水垢和散热器芯片间嵌入的杂物;认真检查节温器、水泵、风扇的工作性能,损坏的应及时修复,同时注意调整好风扇皮带的张紧度;及时加注冷却水。如果遇到“开锅”情况,应注意以下几点:

  当水温超过水温表的红线(刻度)时,应将车立即减速,停在阴凉处,并掀开发动机罩以利散热, 同时可自行检查是否发动机是否有漏水现象或痕迹及补水罐内是否有水,如有滴漏或没水则应停车等待救援 。如正常,可等水温恢复正常后上路行驶,但一定要减速慢行,同时密切注意水温表,如发现异常应马上停车等待救援。

  检查时不能立即打开水箱盖,以防开水喷出,发生烫伤,造成人身意外伤害事故。

  不能直接注入冷水,以免温度急剧下降,水箱或缸体冷却收缩,造成水箱或缸体爆裂。应采取“逐步注水法”渐渐降温,效果最佳。

  另外,在大陆的救援实例中,经常发现因夏季炎热,由于人们容易着急上火,心情烦躁而将车钥匙忘在车中的。因此,大陆汽车俱乐部建议大家在夏季开车要心平气和,最好带一把备用钥匙,以备不时之需。

(编辑:郭涛)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