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市场自主品牌呈现规模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 15:30  新浪汽车

  不得不承认,在造车上的自主性是当今中国长盛不衰的话题,特别是当我们的汽车产业走到入世之后的新阶段时。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化发展,的确促使了国内汽车自主创新时机的成熟,这也是为何近年来自主造车呈现风起云涌之势的原因。

  然而一段时间的自主造车实践所兴起的繁荣面貌仅仅是表象,与国外成熟的造车业相比,我们的自主造车者整体上呈现出数量众多却规模有限的局面。事实告诉我们,国产汽车业和国内家电行业曾经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相似的轨迹——只有呈现规模效应才让资源合理有效的分配、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所幸,以经济型轿车市场为突破口的部分自主品牌走到现在已经完成了其规模上的初步积累,尤其是新近崛起的由自主品牌新车型组成的“新四军”,正在规模效应的发展道路上显露出信心的光芒。

  自主造车,要数量还是要规模?

  我们对自主造车所寄予的希望之大,可由“十一五”发展纲要获得佐证:到2010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要达到60%以上。这是一个令兴奋的目标,但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我们有数量众多的造车者,还是只要求数量不多但规模可观的自主造车商?

  回顾前几年,汽车业的准入门槛之低和利润之高吸引了诸多的国内企业参与,进军造车领域之举犹如一场“全民运动”般飞速蔓延。其中为数甚众、“半路出家”的民营企业都怀着对自主造车的“满腔热忱”,不管具不具备条件,纷纷投身到这场造车热潮中。然而自主品牌各厂商之间的技术差异不明显,对销售网络和营销能力的依赖远大于对技术的依赖,特别是规模的严重不足,致使多数自主品牌企业陷入残酷价格战而疲于奔命。

  低端乘用车的规模经济性使产销规模几乎成为一条生死线。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已经将一个国际型汽车企业的生死门槛定在了15万辆以上,规模是保证其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而在国内,单一车型年产1万辆已经是一个并不算高的门槛,但达到这一门槛的自主品牌企业仍屈指可数。去年曾有数据统计,在我国100多家汽车企业中,年销量不足1万辆的企业达72家,其中年销量在1000辆以下的有46家,这些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在规模上不去的情况下,实际的利润也就成了一座空中楼阁。于是,关张大吉几乎诸多小规模企业的唯一结局。当年奥克斯的退出、上海万丰的停产就是颇为沉重的话题。

  应该明白,我们的民族汽车业需要的是更多的基础实力,而不是过分的投机与冲动。在中国汽车业的发展走向成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规模更重于数量;得规模者得市场,这是优胜劣汰的一把标尺,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合资企业都必须接受这把标尺的考验。

  从规模中显露的“新四军”兵团

  面对一波又一波的造车热,国家推出政策提高汽车业的准入门槛——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亿元,其中自有资金不得低于8亿元,同时要建立产品研究开发机构,且投资不得低于5亿元。这道门槛将大部分实力不济、未达要求的企业拒之门外,却有利于条件过硬的自主品牌能够参与良性的市场竞争,在保证一定规模和相应利润的情况下,不断扩大产品的影响力,继而谋得自身的更大发展。

  如今自主品牌在经济型家轿市场的蒸蒸日上,几乎为绝大多数人所熟知。这一档市场有自己“宽裕”的市场接受群体,也是我们造车的民企国企们在初期能够最容易达成规模效应的领域。特别是一段时间来,我们接二连三迎来的在经济型轿车市场上光芒四射的新车,并非什么合资品牌的产品,而是几个自主品牌的车型——05年9月上市的比亚迪F3、今年1月先后开卖的奇瑞A520和力帆520,以及在5月份上市的吉利金刚,可谓一组令所有合资品牌对手们都不可小看的新生力量,被舆论并称为“新四军”。应该看到的是,这一阵营的产品之所以有着被市场看好的竞争力,也正是因为企业规模的保障。

  就“新四军”兵团来看,如果要说市场经营的成功是得益于规模的话,恐怕首先留给人们印象的就是力帆汽车了。这个在去年汽车产业准入新政策公布后第一个获得准入资格的民营企业可谓实力不小,根基深厚。长时间财力、技术、人力和其他各方面资源的准备,使得力帆汽车一开始就有了异于之前的诸多小企业的高起点。这样的良好基础,不仅使得力帆的第一款新车520因为设计和配置相当齐备的优势受到市场欢迎,同时产能和生产规模也能迅速到位,这就为其赢得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据了解,从今年初上市以来,力帆的产能正在逐月提高,6月份力帆轿车的产量预计超过了2000辆,而年底月产量可能达到4500辆。据说力帆轿车今年的销售目标是2万辆,其中包括2000辆的出口额,对于一个刚刚进入造车领域的后来者而言,力帆汽车可谓一上手就是规模化道路。有媒体甚至透露,力帆将在2008年之前推出7款车型,年产量达到15万辆,这样的规模化发展之快对于一个自主品牌新军来说实在不容小觑。

  “新四军”中的奇瑞汽车,可谓是多年摸爬滚打过来的自主品牌,能有如今的成绩,自然也是得益于发展壮大起来的规模,数十万辆整车的产能和销量,是其得以立足于车市的后盾。比亚迪同样是今年以来表现抢眼的一个自主品牌厂家,它上马新车F3时也是做足了功夫,在保证其每月数千台产能的情况下,连续多月的销量都保持了较理想的位置,这种市场效应也促使了比亚迪投入F3的三款不同配置车型来完成进一步的规模扩张。另外一个有一定资历的吉利集团也将其“金刚”轿车的年销量目标定在了两万辆,尽管并不算突出,但同样是一个依靠规模来打拼市场并看得到回报的民营企业生力军。

  其实目前的市场竞争就是要在产品研发、成本控制、销售网络建设等方面全面展开,对于自主造车的国内企业来说,只有呈现规模效应才让资源合理有效的分配,同时构建更加理想的产品销售体系。一旦我们的造车企业做到相当规模,自信心、经验和实力都有所积累,必然要“得陇望蜀”,按产品阶梯往上攀爬。到那时,我们的民族企业要冲破国外企业和合资企业合围的阻力,参与更高层次的汽车产品的市场竞争就是近在咫尺的目标了。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