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80款新车齐聚羊城 第四次谋划“南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 07:55  21世纪经济报道

  从广州东站登上穗港城际列车,穿越东莞、深圳然后到达九龙,仅仅只要两个多小时车程。在这条100多分钟的急速干线上,列车不仅要和时间赛跑,还要时刻和分流客流的私家车赛跑。

  2000年以后,广东省一直是国内最大的汽车市场,这个面积只占全国1.8%,人口还不到10%的省份,每年购买的汽车接近全国销量的六分之一。仅2005年,广东人就买了约100万辆汽车,并为此掏了467亿人民币。

  7月24日,来自国内外的几十家汽车厂商再次云集琶洲,在广州国际汽车展上,第四次谋划南中国汽车版图。

  1990年:小业主抢购日本车

  1990年代的广东尤其是珠三角经济正处于“摩登时代”,私营经济初成规模,为数可观的个体户和小老板在忙碌中鼓胀着腰包,中国第一拨私人汽车购买者悄然形成。

  由于进口配额有限,国内只有上海生产的桑塔纳,有限的供应远远满足不了潜在的需求,临海的地理优势,许多原装日本车从海上流入了广东。走私车的价格低得难以让人想象——10多万元的钱就可以买到一辆丰田佳美。

  这些原装车依靠良好的品质,获得了第一批消费者的认同。丰田、本田、尼桑甚至韩国大宇大量登陆珠三角的广州、深圳、汕头等地。通过他们的影响,整个华南对日本车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偏好。以至今天,广东为首的华南市场仍旧被日本品牌一统天下。

  日本车在广东很吃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日本车设计简单,操作方便,不象欧美那样设计复杂,功能烦琐。这很符合“实惠至上”的广东人的心理。

  日本车打下的广泛群众基础,终于在1998年让本田敏锐地嗅到了,接过广州标致的资产,本田和广汽成立了广州本田,一个属于广州本田的中级车时代在第二年开始了。1999年3月本田雅阁上市,当年1万辆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有的经销商一度加价到每辆10万元。

  这种需求,后来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同城企业——风神汽车——阳光和蓝鸟的销售。效益持续影响了后来丰田、日产纷纷选址广州,成就了广东“日系汽车中国大本营”的称誉。

  1997年前后,国家打击走私车的力度开始逐年加大。1990年代后期,走私车逐渐在华南各地消退,以雅阁、阳光为代表的中级国产车开始驶上广州、深圳的街头。

  2001-2003年:新白领主义抬头

  1990年代以后,广东省的GDP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一直位列全国第一。 在迅速扩大的外资和私营经济规模的刺激下,广东的汽车保有量短短两年呈几何式增长。

  当私营企业主购车成为普遍现象,私人购车的发展就步入了新的阶段。2001年,经销商突然发现,购车出现了向高端和低端两个方向发展的趋势——收入的提高,使得更多的私人老板买得起更好的车型,汽车的档次越来越高,奔驰、宝马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深圳、顺德、佛山、东莞……。

  2002年元旦,夏利一次性2万-3万元的降价,引来了捷达、富康等车型的跟进,在广州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的华南汽贸,月销量从上年度的平均1000多辆增加到2000多辆。中级车消费还没消化,未成气候的10万元轿车市场又被刺激了一把。

  车价下跌成风的2002年年底,上海通用把赛欧准确地瞄准了新兴的白领阶层。一部分的白领阶层的上中层,如大学教授、医生、律师等开始尝试走进了汽车展厅。

  这为中国的汽车市场提供了一个比老板们规模更为广泛的消费群体,汽车消费的井喷时代就此来临。

  “甚至有消费者在第一年的10月交了全款订车,愿意等到第二年8月再提车。”AEC汽车城副总经理邓愚告诉记者,连当时售价只要11万-13万元的上海通用赛欧,也有人愿意加价4万元购买。

  2004年-2005年:一城一世界

  车市全面井喷,给了市场一个严重的误判:50%以上的增速是一种正常合理的状态。基于这一乐观判断,2003年前后,许多汽车厂商开始大肆扩大产能,汽车市场的高利润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汽车市场。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固定化,广东地区在私营企业主和中产白领之后,出现了工薪阶层这个很明显的消费人群。这些普通工薪阶层更愿意购买10万元左右的伊兰特、凯越和飞度。

  而提前入市场的白领中的中高收入者更加热衷购买20多万元的中高档轿车。他们越来越多地接受了雅阁、君威、蒙迪欧和马自达6,并且成为这些车型的最大消费群体。

  随着白领阶层购车档次的上升,这些中级车型再也无法突出私营企业主的有钱身份,很多私营企业主纷纷把自己手头的雅阁、阳光换成了奔驰、宝马、VOLVO、皇冠。

  广东的汽车消费开始从珠江三角洲向广东两翼的边缘地区扩张。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各个城市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广州因为有广州本田、东风日产两个日本企业,中级车雅阁、天籁牢牢占据着销售排行榜前列。高端豪华车譬如宾利、劳斯莱斯在广州的保有量不多,吉利等低端车型在广州的保有量也非常少。目前广州新车的月上牌数大约在7000-8000辆左右,在广州吉利车的销售一个月大约在30-40辆。广州呈现两头尖,中间大的市场特征。

  由于移民城市的缘故,深圳的消费个性化更明显,各个档次车型的消费比较均匀,从最高端的宝马、奔驰、VOLVO等到中低端的凯越、QQ,都在深圳市场有着不错的销量。

  投资的外商比较多以及本地私营经济比较发达,东莞、顺德等地是高档车天堂,豪华车的销量甚至超过广东和深圳。

  珠三角是本活教材

  一直以来,中国汽车界有“得珠三角者得华南,得华南者得天下”之说。

  有据为证,2005年末,广东省的城市居民家庭中,每十户就有一户拥有自己的私人轿车,而在珠江三角洲这个比例要翻一番,当内陆省份还在讨论汽车何时能够普遍进入家庭的时候,珠三角早已是车水马龙了。

  珠三角如此高消费能力,作为形象传播的广州车展,理所当然地诱惑着国内外汽车厂商来此淘金。

  作为中国发育最早的汽车区域市场,珠三角堪称中国车市的活化石。广东的私人汽车消费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先后经历了90年代的私人老板购车热,2000年后的中产阶级购车热,以及最近开始购车的普通工薪阶层。

  这个演变轨迹后来在大多数城市上演过,20年后的今天还在一些偏远地区重演。有人说,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还能让珠三角领导国内车市三五年。

  和长三角的江浙、上海趋同性的汽车消费不同,珠三角汽车消费生态之丰富,另人咂舌。广州的中级车情结,深圳的万国车展,东莞的豪华车肆虐,差异程度足以和欧盟相提并论。

  珠三角是一本汽车市场营销的活教科书。毫不夸张,汽车厂的营销老总们只要读懂了珠三角也就等于读懂了大半个中国。

  珠三角还是一部《经销商进化论》,从90年代初的走私车行,到后来的露天大卖场,到1999年广州本田开创的4S品牌专卖模式。在珠三角这个弹丸地大浪淘沙,许多故事应验了适者生存这个道理。

  汽车消费起步阶段,由于对于汽车消费的陌生,市场对价格更为关切,缺乏最基本的品牌忠诚度,于是集聚了大量品牌的汽车大卖场应运而生。众多的车型为买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005年车市暗淡,有售后服务收入的4S店在和大卖场的竞争中开始脱颖而出,以服务“车虫”为生的汽车大卖场开始思考转型。一种集中4S店和传统大卖场优点的汽车4S集群开始在广州产生。

  和北京圈地吸引4S店进驻的亚运村市场不同,广东的4S集群更倾向于一种“拉山头”的模式。即自己首先开一批4S店,在集聚人气后吸引更多的4S店来扎堆。

  争论“北京、上海之外中国能否容纳第三个国际性车展”已经没有意义了。在生态如此丰富的珠三角市场练兵,何乐而不为。(本报记者 胡旭辉 徐锋 广州报道)

(编辑:仝楠楠)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