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信贷缘何步履蹒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 14:15  中国经济时报

  在发达国家,通过信贷和租赁买车是汽车销售的主要方式,美国的汽车信贷销售占市场的比例更高达92%。然而在中国,虽然汽车消费市场迅速发展,银行汽车信贷却呈现日益萎缩的迹象。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个人消费汽车贷款余额已从2002年的2000亿元降到2005年的1600亿元。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本应与汽车消费增长成正比的信贷业务面对如此尴尬窘境?

  坏账率:银行不能承受之重

  在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曾经有过年增长速度超过70%的“井喷”时期,但也曾经历呆坏账高达1000亿元的“霜冻”时期。银行在开展车贷业务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位银行人士告诉记者,无法承受的坏账率是银行汽车信贷收缩的最主要原因。

  为什么我国汽车信贷坏账率如此之高?湖北经济学院银行管理教研室主任雷生茂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银行信贷管理文化欠缺、社会信用文化淡薄、消费信用立法缺位以及保险公司行为失当等,都是造成坏账率高的原因。

  “银行在开展新业务、上新项目之前,市场调研、评估论证不够充分。对汽车行业的专业性知识缺乏,对汽车市场变化不够敏感,因而致使一系列决策存在隐患,形成信贷风险的累积。银行之间存在盲目跟进现象,有意放宽贷款审查标准和条件,纵容信用欠缺之人获得了贷款。客户经理缺少理性谨慎态度,甚至违背职业原则,帮助借款人谋取银行贷款。”雷生茂告诉记者,不论是法人机构,或者普通居民,诚信意识都普遍较差,“因为我们的社会对无诚信者相当宽容,没人受到谴责,没人受到严厉惩罚。因此,借款人的品质不良,或是经济收入的变化,都能造成银行车贷风险上升。”

  他认为,我国自1998年鼓励消费信贷以来,至今已有七年之久,这期间不只是汽车信贷坏账上升,住房信贷风险和坏账率也在上升。立法不及时不健全,已成为阻碍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消费信用立法,既不能保障双方交易的公平性、公正性,也不能有效地维护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更不能有效地防止和打击违约者和恶意诈骗者。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对本报记者表示,在汽车消费信贷链条中,各方的责任和承担的风险不清晰也是使风险加大、坏贷产生的原因。在汽车信贷市场上,涉及到银行、经销商、借款人、担保、信用评估、保险,各方的责任和各自承担的风险一定要清晰。银行承担了最主要的责任,对借款人的还债能力进行评估,负责贷款发放以后的经营管理。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估这一环节往往由经销商或者保险公司代理,这样责任就很难清晰。另外,经销商和保险公司为了各自的利益,在对借款人的条件审查时有可能会降低门槛、放松条件。而银行如果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这样一来非理性贷款甚至骗贷、逃贷等行为就会趁虚而入。

  如何摆脱坏账阴影

  根据国外经验,随着消费信贷市场的日益活跃,要想最大限度地规避高风险的申请人和最有效地降低坏账,除了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还必须依靠强大的信贷风险管理工具,包括一整套自动化的信贷风险管理决策系统。事实上,信用管理价值的核心,不仅仅是通过信用局等各类信用机构,形成信用信息的共享,还在于据此建立起客户关系管理体系,通过高科技手段提高决策效率,降低信用和操作风险。

  雷生茂认为,建设消费信贷立法体系,是防范车贷风险的根本措施,要以法律为导向,整治不良信用文化,建立诚信社会秩序。此外,政府还应加快征信体系建设的速度。完备而有效的征信体系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既可以增强信贷决策的科学性,控制不良借款者进入,也有利于提高汽车信贷服务的效率。他表示,政府应加快征信体系建设速度,使所有银行能尽快地投入运行。个人征信体系为所有国民建立了信用记录档案,有助于国民端正自己的观念,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针对我国区域差别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水平差异明显的实际情况,赵锡军表示,要想在短期内建立全国性的信用体系比较困难,一些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可以先尝试将信用体系建立起来。根据这些地方的具体情况,由银行、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政府管理部门共同努力,加强和规范管理。

  雷生茂建议,银行方面也应注重管理文化建设,其信贷管理文化应以信用为本、诚信至上,以谨慎原则、敬业尽职、稳健经营,经过积累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记者 王坤)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