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开车怎么那么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 10:40  中国经济时报

  “最近我换了一个新手机,发现里面有10条预存的快捷短信,为的是给用户提供更多的方便服务,没想到其中就有3条与交通有关。你看,一条是‘路上堵车,我晚点到’,一条是‘你到哪了,还需要多长时间’,还有一条是‘路上开车小心啊’。连手机制造商都在帮助用户想办法解决交通难题,你说现在这车可怎么开?!”在一家外企工作的吴先生一谈起现在的汽车消费环境,好像气就不打一处来。

  与吴先生同感的大有人在。陈师傅是北京一家出租汽车公司的司机,也许是因为天天在路上跑,看的多听的多,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要想知道现在开车有多难?告诉你:油价太高了、停车费太贵了、交通太堵了;还有:修车价格没谱、保险赔偿没谱、二手车估价没谱;再有:测速器暗中监视、电子眼星罗棋布、交通警横眉立目;更‘要命’的是:守法的开车人还得为违法的行人埋单。”

  “你说,政府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工业培养,却又给它这样一个生存环境,这到底是为什么?我真的想不通。”吴先生一脸的茫然。

  汽车消费有多高?

  吴先生属于很早一批的京城有车族。他说记不清那时候是哪一年,但记得清的是那时候加满一箱油绝不会超过100元钱。“我记得那时的90号油好像是一块两毛多一升,这几年眼瞅着油价蹭蹭地往上涨,先是加一箱油花一百来块钱,后来就涨到两百,现在得三百了,听说今年底油价还得涨到七八块钱一升。”

  “过去我一天加五十块钱油就能跑一天了,现在最少也得加一百块钱的。”陈师傅开出租已经有十个年头了,他给记者算“过去”的账:十年前,北京人的收入没现在多,但北京人的私家车少,所以打车的人还是挺多的?十年前的油价比现在低五倍,但要上缴的份钱和现在差不多?十年前扣除成本后他一个月能挣三千来块钱。他又给记者算“现在”的账:今天北京拥有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打车的人少了,所以只能经常去酒店或者一些单位门口“趴活”?今天一升油五块钱,一天至少烧百来块钱油,可要上缴的份钱却不能少,虽说公司里给了点油补,可那五六百块钱哪抵得上事啊?今天我的每月收入还是三千来块钱,可我面临的生活难题(指房子)还是与十年前一样。

  很多想今年买车的人权衡再三,最终还是放弃了。专家们说,油价飙升对汽车销售影响最大的就是经济型轿车,因为那些有钱人是不会在乎这点钱的,就像开征高档消费品消费税对富人没什么用一样。可普通老百姓就不同了,本来对生活消费就是有计划的,油价一涨,计划打乱了,生活节奏当然也会出现紊乱。你看最近国际铜价大涨,牵连着装修的费用不是也跟着涨吗。

  “还不光是油价涨,那停车费也不得了。”吴先生说他家小区的地下车库去年的停车费是1800元/年,今年一下翻了一倍,变成3600元/年了,“听说明年还得涨。”要说吴先生家的地下车库收费并不算贵,有的小区一年一个车位收一万块钱的也有。“除了家里那个固定车位的费用之外,你只要开车出去就得花停车钱。去商场买东西怎么也得花一两个小时,停车费大概就得花四五块钱。有时这个商场没有我要买的东西,就得去另一家,还得再花四五块钱。一天下来回家一数,光停车钱就用了一二十块。”吴先生说,还有那些最可气的路边停车收费,要是在繁华路段,张口就是十块,没商量,否则走人。吴先生是个有心人,为了做到心中有数,他去年特意攒了一年的停车费收据,从2005年1月1日的第一张收据至12月25日的最后一张收据,共计549张,其中有1元、2元、2.5元、3元、5元和10元的,面额最高的是50元,出自首都机场停车库,合计人民币共1124.50元。吴先生说,“你知道吗?北京有一最贵的停车场,每小时收费10元。”吴先生说的这个停车场就是地处北京最繁华地段之一的国贸桥旁边的中国大饭店停车场。

  “罚款算不算汽车消费?”陈师傅打趣地问。如果从花钱的角度来看,罚款也是把钱花在车上了,按说也算得上是汽车消费吧。“这样算起来,那开销可就更大了。”陈师傅说,他天天在路上跑,为了多拉点活,有时难免就会干点“违法的事”,在不该停车的地儿停车啦、在不该掉头的地儿掉头啦,有时上了公交车道、有时超了点速,算下来一个月总得花上四五百钱,“分扣得差不多了,还得再花钱找人去铲了。”吴先生说,有一次他很久没有上网去查自己的违章记录,想起来去查一下,吓了一跳,一下子罚款1900多元,“这也是我现在少开车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很多人犹犹豫豫地拿不定主意到底要不要买车,更多的考虑还不是车价贵不贵,而在于买了车之后能否负担起。所以,现在有些车型推出时除了强调安全性、环保性之外,就是特别强调其多么多么省油,有的企业甚至还为消费者算消费账。但不管怎么算账,如今为汽车花的钱也比过去多得多了,而且今后肯定只会有增无减。

  交通环境有多糟?

  “我最怀念的就是‘非典’时期,那时候路上几乎没有车,真爽。”吴先生说,那时人们大都躲在家里,很多单位也干脆放假了,上班的人少了,路上的车自然也就少了很多,交通状况“空前良好”。“可你看看现在,几乎没什么高峰、低峰一说了。什么时候都是高峰,什么时候出去都碰上堵车。真烦。”吴先生说他记得几年前的二环路上还有什么上班下班时的高峰,那时的堵车是有规律的,可以躲过去。可现在不仅没规律可循,而且连三环、四环,甚至五环都堵。“有一个周末我带老婆孩子想到郊区玩玩,怕堵车,一早就出门了,没想到一上八达岭高速就赶上堵车了,这一堵就是两个多小时,心情一下就没了。男人还好办,尿憋急了,路边就解决了,女人可就惨了,又没个厕所。自那次事件之后,我老婆说什么也不愿意周末再开车出去了。”

  “过去我一碰到堵车就着急,担心拉不到活挣不够份儿钱,现在已经习惯了也麻木了。遇上堵车,干脆听听广播,和乘客聊聊天。不过,我不着急,乘客可着急啊,有时我好心和他们聊聊天,想排解排解烦恼,可人家一肚子的火,谁有心情和你聊天啊。”陈师傅说,人们都说出租车司机在路上横冲直撞,开车最不讲理,“其实你们哪知道我们的苦衷啊,每天一睁眼就欠人家两百块份儿钱,这滋味不好受。挣出份儿钱、油钱了,这一天才算踏实点。凡你看到那些火急火燎的出租车,一定是这两份儿钱还没挣够呢。体谅体谅我们吧。”

  北京电视台“红绿灯”栏目前不久在早晨开播了一个交通直播节目,目的是让人们了解道路上的实时路况,以便选择最适合的路线。且不说在那个时间有多少已经上路的人看不见节目,起不了什么作用,最重要的是,说明北京的路况已经差到甚至要开一个起不了什么作用的电视节目缓解交通拥堵。另外,北京有个1039频率的交通台,过去很多人出门都想听听它的路况信息,可现在因为这个节目特火而导致广告太多,加上播音员播送真正的路况信息时间过短、语速过快,已经失去了很多听众。

  为了解决北京的交通拥堵,有关部门的确想了不少办法,测速器、电子眼……最近光朝阳区一个区就新增了电子眼数百个,可并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开车人有开车人的不文明、骑车走路的人有骑车走路的不文明,但受到人们非议最多的还是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法律不公平,二是执法不文明。

  吴先生说,新交规最不公平的就是“守法人要为违法者埋单”。“有一次我在路上正常行驶,一个骑车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他那边明明是红灯,可还是往前走,结果撞在我的车上,小腿上破了一层皮。警察来看了后对我说,事情不大,你给他点儿钱算了,要不手续会很麻烦。我一想也是,哪有那么多时间纠缠,于是就给了那个骑车人一百块钱了事。你说,我是守法的人,凭什么还得给违法的人埋单?这合理吗?”

  新交规颁布后北京某法院判决的“奥拓撞人事件”曾经引起舆论的强烈关注,此后也曾一连发生过多起类似事件,甚至有人为了避免将来有一天这种灾难也降临到自己头上而办起了假离婚,这不能不让人质疑新交规。此后,为了解决因交通事故引起伤亡而无钱抢救的现象,政府责令保险公司出台了“交强险”,“但是,这能保证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吗?到头来,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保险费不是还得我们出吗?你瞧着,说不定‘碰磁’的人会越来越多呢。”看来,吴先生对新交规颇有微词。

  陈师傅对现在的交通执法也很不以为然。他说,装电子眼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减少超速行为的发生,保障交通安全吗?可为什么还要搞得神神秘秘的?人们知道什么地方装了电子眼,到了那儿就减速,这不也是好事吗?何必偷偷摸摸的?“说到底,交管部门的管理不是为了畅导交通,而是为了多罚点款。”吴先生也有同感,他说有一次赶急事上了公交车道,快到前面路口了,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一警察拦住了他,那警察说早就盯上你了,罚款两百。吴先生也不客气:“早盯上我了为什么早不拦住我让我少犯错误?你明明可以站在明处,为什么非得站在阴暗的角落里?你真是为了交通顺畅,还是为了多罚几个钱?”

  也许是因为在路上经常被警察罚款,吴先生心里有气,就想辙也要找个警察出出气,有一次他终于得着一个机会。“那天我晚上正赶上例行检查,一位警察过来查我的三证,查之前不敬礼也不说你好,查完后也不敬礼说你好,等他查完了我就要看他的警号,他不让看,我就喊他的班长,他班长问我为什么,我说要投诉他,班长一看我认了真,只好把他的警号告诉了我,我当场就通过110投诉了。后来110给我来电话,说那位警察停职培训三个月。”说到这儿,吴先生显得有些得意。可悲的是,如果警察与司机只是这样一种“猫和老鼠”的关系,又如何指望交通状况能有一个良好的转变?(记者 董小荣)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