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西郊党家庄,华沃卡车有限公司坐落于此。紧闭的工厂大门外冷冷清清,一面瑞典国旗孤独地随风飘荡。这个曾经被誉为中国重卡界“豪门婚礼”的合资项目,婚后3年却频频亮起红灯。如今,华沃年产近百余辆,生产处于半停滞状态。
离华沃不远的中国重汽集团,则完全是另外一片光景。喧嚣的厂房,轰鸣的车间,人来车往的繁忙景象与华沃的“门庭冷落车马稀”形成鲜明反差。根据最新的《产销快讯》提供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重汽销售31553辆,同比增长了35.15%,位居国内重卡整车企业第三位。
冰火两重天的境遇不禁让记者心生疑问,拥有全球知名卡车巨头沃尔沃的资金注入、技术支持和产品供应的华沃为何落得这般惨淡经营的田地?而依靠自主研发、自主发展的中国重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反而愈战愈勇、决胜终端?这样的发展态势说明了什么?
众所周知,中国重汽与沃尔沃的合资谈判长达9年,最终在山东省政府高层领导的直接助力下才于2003年6月13日签订合资契约,双方共出资16亿元人民币,以50∶50的股比合资组建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引进沃尔沃FL6、FM9、FM12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技术,联合开发以中国为轴心的亚太市场。谈判的细节如今已经很难打探得到,中国重汽一位曾参与谈判的内部人士的话颇耐人寻味:“9年时间本身就足够说明问题了。”双方在一个很小的细节上都要谈很多个回合,好多次差点进展不下去了。沃尔沃低估了中国卡车企业的实力。”
他的这个观点在沃尔沃卡车大中华区总裁吴瑜章那里得到了证实。吴承认,沃尔沃此番合资并不具备成熟的条件:“首先,我们在中国没有搭建起全球研发的构架;第二,在零部件全球采购的同时没有做好本土化生产;第三,忽略了中国战略其实应当是沃尔沃全球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
吴瑜章的话更像是华沃经营不力的外方“检讨”。中国重汽的一位高管告诉记者,“水土不服”的症状在沃尔沃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外方不了解中国国情的特点,对于国内政策和法规的调整不但反应迟钝,而且抵触、抱怨情绪非常严重。另外,华沃走的是高端卡车市场路线,吨位大、配置高、价格贵,这部分市场容量本身就不大,随着我国重卡技术和质量的不断进步,很多实力较强的大集团用户也纷纷选择性价比更有优势的国产重卡产品。更为关键的是,沃尔沃对零部件国产化态度冷淡,他们以坚持自己的质量标准为由,拒绝选择中国重汽的采购配套体系,这种做法本身就缺乏诚意。”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合资外方透彻领悟中国市场也许是适应、驾驭中国市场的前提,但放开固有的保守步伐,真正提供中国市场需要的核心东西,弱化“独”、“贪”观念,做到互惠双赢,也许更是成功开启“中国本土化”战略的钥匙。
中国重汽的高层似乎也预感到了华沃疲软的发展趋势,加快了自主发展的步伐。2004年10月28日,中国重汽历时1年多打造的HOWO 7系列重卡驶下生产线。该系列产品运用中国重汽领先的技术优势,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迅速成为我国重卡中高端市场的主流产品,在2005年重卡市场同比下降近40%的背景下,HOWO7系列重卡实现了投放市场当年实现销售过万辆的业绩。
不仅如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HOWO重卡,凭借一流的品质、稳定的质量和极具竞争力的性价比,不仅将同档次的外国产品拒之国门外,而且开始向已经占据国内市场的外国产品发力。过去,水泥搅拌车市场日韩产品占据了90%以上,HOWO7推出后,日韩产品很快出现萎缩。
作为整车的心脏,发动机是整车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整车生产企业重要的利润来源。2006年4月18日,中国重汽济南动力有限公司在济南章丘工业园揭牌。在斯太尔发动机的基础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大功率发动机———中国重汽发动机应运而生。中国重汽开始全面打造自己的动力体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专家指出,从长远来看,中国重卡走合资道路比想像的要艰难,一是合资的外方本身就是竞争对手,产品如有重叠就更不利于双方推广市场;二是外方产品研发与制造的成本普遍很高,不适合目前国内重卡市场的实际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国际重卡巨头与中国企业合资的真实想法是“全盘通吃”,具体表现在要用外方的品牌,完全放弃中方现有品牌;要全面合资,中方不能再有自己的重卡项目;知识产权要由外方所有,包括人员数量、销售渠道、生产设备、管理等诸多方面的话语权由外方掌握。
中国卡车拥有50年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基础,国内企业在考虑合资的同时,应在自主品牌的前提下自立、自强,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报记者 王 馨)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