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绿色出行面面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 08:31  东方网-文汇报

  无车日虽然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但是由于在做法上有点偏激,因此从2004年开始,德国柏林和意大利罗马就退出了无车日,而法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也宣布,将以“另类出行周”取代“无车日”。原因是“无车日”中,许多车主并未不开车,但由于市中心不能通行而被迫绕道,反而造成了周边交通大量堵塞。因此,以“疏”代“堵”的“另类出行周”显然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在这一周内,你只要尽量选择无污染或者低污染的交通工具出行就可以了。

  理想在接近:燃料电池车

  让氢这个宇宙中最轻的元素,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能源,是法国科幻小说鼻祖凡尔纳笔下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但是很可能它将在不远的未来变为现实,而这时也许人们就可以充分享受汽车的便利,而完全不用担心它的污染问题。

  6月1日,世界规模最大的燃料电池汽车展在旧金山市政厅开幕,世界8大汽车生产厂商展出了它们所研发的23款零污染燃料电池汽车原型,燃料电池汽车以氢气为燃料,通过特制的电池发电,然后用电动马达驱动汽车。它不仅可以不用石油,而且排出的尾气是水蒸气,而不是有害气体,对环境完全没有污染。虽然它由于燃料电池的发电功率有限,造成汽车速度不如传统汽车的高和携带的氢气不够,导致汽车行驶距离不如传统汽车的长,但是已经在时速、行驶距离、安全性和舒适性等方面与传统汽车几乎别无二致。

  这8家主要汽车制造商的参展人员都表示,对今后5至15年内全面达标充满信心。他们认为,目前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因素是在市场方面,一是汽车批量小,价格下不来;二是加气站数量不够,对潜在用户不方便;三是氢气的价格目前还较高,因此他们希望政府加大扶植和支持力度,从而使消费者能尽早向可再生和零污染的能源过渡。

  现实的福音:混合动力车

  燃料电池车虽然并不遥远,但是能够解“近渴”的还是混合动力车。

  混合动力采用传统的内燃机和电动机作为动力源,通过混合使用热能和电能两套系统开动汽车。混合动力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油、电发动机的互补工作模式。在起步或低速行驶时,车子仅依靠电力驱动,此时汽油发动机关闭,车辆的燃油消耗量是零;当车辆行驶速度升高(一般达40km/h以上)或者需要紧急加速时,汽油发动机和电机同时启动并开始输出动力;在车辆制动时,混合动力系统能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并储存在蓄电池中以备下次低速行驶时使用。

  这些特点使得混合动力车在遇到堵车时的燃油消耗量、尾气排放量等要远远低于仅靠汽、柴油内燃机驱动的车,排放下降约80%,可节省燃料50%。而与纯电动车、燃料电动车两种电动车相比,混合动力车在动力性能、续行里程、使用方便性等方面具有优势。

  更酷、更健康:绿色出行

  由于刚刚步入汽车时代,中国的有车一族的用车频率非常高,即便是到附近的超市购物,也要驱车前往,而只要车站距目的地有100米以上的距离,他们就会认为不方便。而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发达国家的停车成本很高造成了如果不赶远路,多数司机都会选择公共交通的用车习惯。

  那么除了公共交通还有什么可以选择呢?专家认为如果出行在5公里范围内,自行车是最佳选择,而且最为环保。今年的油价不断攀升,即使在美国,也使许多人改变了开车的方式,转而骑起了自行车。美国各大城市于近期纷纷开展“全国骑车上班周”活动,呼吁人们“爱上自行车”,以应对高油价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冲击。此外,步行也不错,今年美国交通预算为2860亿美元,其中40亿将用于修建步行设施,较2005年翻了一番。

  而在英国伦敦,目前共有350条自行车专用道。2000年,全国的自行车道网络就8000公里,可以沿着它骑车穿越整个英国。而一条“自行车高速公路”也在计划中,这个形同管道、封闭式“高速公路”安装了大型电扇,骑车人借助电扇风力,只需稍蹬踏板就可轻松上路,最高时速预计可达每小时48公里。此计划如可行,不仅解决自行车速度慢、骑车人费力的问题,而且封闭的车道可使人远离恶劣天气的影响。

  在荷兰,自行车道总长约1.9万公里,是全国高速公路总长度的9倍,自行车更是达到了人手一部。

  而在丹麦,约540万居民共拥有420万辆自行车。丹麦前财政和外交大臣莫恩斯·吕克托夫特也每天骑车上下班,成就了丹麦人爱自行车的佳话。

  骑自行车外出,不仅有利于环保,而且从医学的角度上说,骑车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可谓一举两得。当然,除了自行车之外,人们还可以选用电动自行车、踏板车甚至轮滑,这不仅环保,而且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